什么样的小人书有收藏价值?
连环画自1951年改名后至90年代初的40年间出了上万种,在各种运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早期的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连环画的鼎盛期。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百废待兴,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的作品占很大比例,如战斗故事、英雄传奇、农村和工厂的故事等。当时全国有几十家美术编辑队伍较强的出版社同时搞连环画创作出版,人才济济、名家荟萃,因此佳作迭出、精品不断,影响深广、流传极远。
最能体现新中国连环画艺术水准与收藏价值的就是这个时期的连环画,以后各时期出版的连环画与这一时期相比要逊色得多。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10年使中国连环画遭到严重破坏,许多优秀连环画被付之一炬。这10年几乎没有出版像样的连环画书,出版量极少、出版品种更少,仅有的一点出版物都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等“红本子”。1976年10月以后,中国大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文化艺术事业开始复苏,连环画也开始复苏和繁荣。“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使连环画断层了,许多著名老连环画家被迫中止或再也没有从事过连环画创作活动,他们都在50多至70多岁这个年龄段上,从此形成连环画创作人才队伍的巨大断层和空白,致使新时期连环画艺术创作力明显衰退,缺乏能与五六十年代连环画家相媲美的人才。这个“新时期”主要是指1976年至1991年这一阶段。1991年以后,连环画创作和出版在发行上由单一的向全国新华书店供应为主,改变为以各种书刊市场批发、零售为主。市场变了,发行渠道变了,读者对象也变了。连环画的创作由原来的以向青少年讲解、宣传、普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任务,改变为主要为成人服务的连环画插图本文学图书为主,导致广大青少年成为新的“连环画盲”。连环画发行市场由城入乡,由繁华城市进入较偏僻的乡镇和农村集市场,连环画的艺术水准每况愈下,成为真正的“小人书”,再没有五六十年代的辉煌了,连环画就此由高峰跌入深谷,步入衰退时期。
连环画走到这一步,作为创作者和收藏者,谁都想挽狂澜于即倒,可是很难,很难,想重新再上高峰更是难上加难,只好“尽人事,听天命”了。
有人认为“文革”小人书存世量也不大,应是珍品。实际上“文革”小人书存世量比五六十年代的小人书要多,它毕竟是“文革”产物,其历史使命是作为那10年动荡的“调味品”,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发行了数千万册,并“名噪一时”。因此,它不可能是珍品,最多只能是普通品种。由于其存世量过大,价格不可能会高。五六十年代小人书存世量不如“文革”期间多。解放初期,新中国一穷二白,国家还不富裕,五六十年代小人书受当时生产力和印刷技术的制约,不可能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么厚,印量也不可能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么大。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是新中国建设的艰苦奋斗时期,广大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小人书是知识读物,又便宜,所以当时小人书发行供不应求,国家印量也受到了限制。那个时期,小人书是青少年的文化快餐和知识补给,看后随手转送他人或“书友交换”,没有藏书者刻意保藏。许多优秀作品如《暴风骤雨》、《林海雪原》、《鸡毛信》、《小二黑结婚》、《西游记》、《白蛇传》等印量也不过几十万册,而“文革小人书《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长板坡》等印量都是近千万册。可见五六十年代小人书存世量不如“文革”量大,因此五六十年代小人书才是真正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