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宁市永安是什么意思?
清初为加强统治,在各府、州、县以下设“保甲”,十家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民国时期又以十甲设巡丁,十保设团丁。保甲长、巡丁、团丁统称“乡壮”,专司稽查户口、维持治安、催收厘饷、征集民伕等项差役。乡壮凭借权势,动用公堂,役差私行,草菅人命,奸民恶棍争相依附,敲诈勒索,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十分繁重。南宁各乡,不堪上述苛政重压,纷纷起义,或组织团练,进行抗争。
1910年间,南宁府上林县有“练长”韦正元(人称韦三佬)率众2000人,抗官拒税,势甚嚣张,西隆、田阳、隆安东兰等县亦接踵而起。巡防营统领李宗黄奏请委袁世琮为南宁府总管带官,派兵镇压。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桂系军阀陆荣廷、朱庆澜等宣布广西独立,对各乡团令行解散,禁革壮役,起义乡壮遂偃旗息鼓,相率罢休。为了表彰乡勇平时协助政府的“善行”和镇压韦三佬斗争中的“功绩”,特别是对有“威望”、“功勋”者,于是在原地名之后加冠“永安”两字,意谓永久太平安宁。
南宁城区内这类地名有:永安里(即原西关厢上寨的更司塘尾),“壮勇兵丁”刘凤翔的住所,加冠“兴安”二字,寓使天下兴盛太平之意。永安路(解放后更名永安路)是原西门街至西关厢通往邕宁县坛洛等乡镇的唯一出入通道,因此地是壮勇“兵丁”汇集之地,于是将这段路改为永安路。
现兴宁区的永安镇,因镇中心的“永安土城”而得名。“永安土城”是壮勇团丁的“团寨”,原在永安村,“乡壮”韦炳文,绰号“韦大眼”,在“永安土城”团练、办公。韦被桂系军阀陆荣廷调用后,由“乡壮”农贵、黄德顺、陈世荣等管理。1925年,为扩宽邕宁县通往武鸣、马山等县镇的古路,土寨被拆除,改在旧址建“永安圩”,后发展成为集镇并以圩名镇,“永安圩、永安镇”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