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明代瓷器多角度?
故宫的明代瓷器是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自宋末至明初,江西景德镇凭借其生产青白瓷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迅速地为元朝所重视和支持,被定为浮梁瓷局并成为贡瓷之地。随着景德镇的制瓷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制瓷产业在本地迅速发展,于是,在当地窑场林立、人才济济的条件下,景德镇在陶瓷史上成为全国的中心制瓷地。
随着景德镇官窑规模的扩大,元代所用的枢府青花在明代继续烧制,而洪武时的永乐、宣德则烧制了釉下钴蓝,呈色更加艳丽的苏麻离青。由于钴蓝料的纯度提高,加上拉坯、画胎、施釉和窑温等制作技巧都有进一步改进,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达到了历史高峰。
明代瓷不仅以青花为大宗,而且五彩斗彩也达到高峰。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加强了中外的航海贸易,除了输出丝绸、漆器之外,也大量输入外国物品。因此,受到土耳其和伊斯兰风格影响的甜白釉、金砖、青花器皿和其他陶瓷品种源源不断地大量生产。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都是明代彩瓷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成化斗彩和五彩发展为清代的雍正和乾隆瓷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德年间,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扩大,在御器厂制造了大量的刻有太极、八卦和阿拉伯文字的伊斯兰风格瓷器。
万历至明末,随着青花瓷的普及和民间的生产发展,由于瓷土的开采量增大,再加上采矿时过分追求瓷土量,在粉碎、淘洗等加工工序中过于草率,导致低劣的瓷土烧成质量下降的瓷器,从而在万历后期导致“斑点瓷”和“脱釉”瓷器的诞生,使明代御窑厂的制瓷水平迅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