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为什么铀掉了?
现在制作仿古紫砂壶(杯)、罐、瓶及其它器皿的不少,器物在烧制出来后,为使新窑器有饱经岁月沧桑的感觉,迅速老化,制作时一般会多次施釉,并多用高温和强火烧制以获得龟裂的冰纹。再用强酸浸泡清洗新窑器,使釉面失去光亮的光泽形成“失光”和“桔皮纹”,同时使“冰纹”中的釉被剥蚀,露出胎骨,造成老器釉被剥蚀的“铀掉”现象。由于仿品在制作时,器表的酸蚀是大面积、非自然、快速形成的,所以经过强酸浸泡后的仿品器物有共同的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就能识别出新窑器。
特征一
器物的断口(残缺处)及凹入器内的纹饰、文字处无“铀掉”(釉被剥蚀)现象。
特征二
器物的“铀掉”现象是大面积而且有规律形成的,新旧部分的分界线十分明显,界限十分清晰。
特征三
器物因腐蚀不彻底,在器表可见有“桔皮纹”。
特征四
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器物表,可见到均匀而清晰的“冰纹”开片,这是因为新器在制作时为了造成使用过程中老化剥落的假象,制作者在制作中采用了强火形成大面积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