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底部很多疙瘩?

周金怀周金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老瓷器的底足,多为砂底。有的器足包浆浑厚、老辣,用手触摸光滑细润,给人一种玉质感;有的器足包浆薄而不匀,有土蚀,用手触摸有凹凸不平的疙瘩状感觉。总之,在老瓷器的底部,尤其是明代及以前的粗瓷底部,由于成型制作时使用垫饼支撑,且烧成温度较低,所以普遍会留下较为原始的制作痕迹。如用手触摸或用十倍放大镜观察,可看到底部会有一些细小的凹凸不平的现象。有些器物甚至还会沾有许多细小的沙粒,这也是古陶瓷制作工艺中无法避免的遗留。

明清时期官窑产品,由于制作工艺精细,所以成型时使用的垫饼也很讲究,一般会用玛瑙制作垫饼。所以,从清三代官窑的底部来看,会非常平滑,用手触摸会有较强的酥油感,如用十倍放大镜观察,也依然会发现一些凹凸不平的小点,这就与古陶瓷使用的拉坯制作工艺有关。因此,用手指肚在明清时期的细白瓷底部来回滑动几下,还是能感触到底部有许多细小的疙瘩点的。

对于新仿冒的老瓷器而言,由于拉坯成型与古法一致,且大多数新仿也都是以粗瓷为主,因此底足打磨后依然能复现类似古瓷的“疙瘩釉”、“土锈斑”。有的作伪者甚至将新仿器入土掩埋相当一段时间,如三、五年甚至十年,出土后清洗掉的底部的泥垢,使底部形成类似老瓷的土蚀痕迹。这时,如果仅从底部的土蚀痕迹上来判断,就很难区分其真伪了。因此,对于这些有“疙瘩釉”的老瓷器,必须从器物的造型、釉面、纹饰等综合方面进行考察,才能准确的判断其真伪。

古陶瓷作伪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所以对于古陶瓷我们要从多方面来考证其真伪。一件老瓷器要想有包浆、有土蚀,必须经过在地底深埋、长期盘玩才能达到,这个过程往往要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鉴定古陶瓷的真伪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来进行判断,而要综合造型、釉色、绘画、胎质等多方面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真伪之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