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过三毛的纸币吗?
1947年的台币,也就是台湾省流通的货币,当时台湾省归属中国管辖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金门岛(今属福建省厦门市)。为了统一财政,1952年开始发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台币券。面额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6种。币面图案为孙中山像或国徽;背面图案有花边和“中华民国”四汉字。1953年起,增发200元、500元的券别。1955年,增发1万元、5万元的券别。
1958年后,国民党军队在金门炮击中共军舰,引起两岸关系紧张。1959年至1964年间,台北当局以“战时临时流通券”为名发行了5批通货,面值从2000元到1亿元不等。 “战时临时流通券”主图与50元新台币等值,但正面印有“战时临时流通券”字样,并注明“限在台湾地区使用”;背面为五权宪法图,并有“旧钞兑换新钞办法及旧钞回收办法另发通令”的字样,说明此券只能在台湾使用,且只能兑换新发行的钞票。这种钞票实际上是一种不兑现的纸币。由于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和贵金属准备金来支持它所承诺的发行量,因此它的实际价值远远小于票面金额。
后来随着金圆券、银圆券的贬值,以及后来的人民币的发行,这些纸币都纷纷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