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哪个幅?

林若晨林若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人们习惯将画幅宽度的计量单位称为“幅”或“匹”等,而将长度单位的计量单位称为“丈”或者“尺”等。 例如,在宋代时,一幅绢的宽度为四尺二寸(1.36米),因而将用于书画创作的帛、纸之类的纸张和丝绢统称为“匹”(一匹绢的长度约为六丈)。 而一幅画的尺寸一般以两尺(约52厘米)见方计算。 在唐代,一幅画的尺寸大小一般用“丈二三尺”“丈二三”来表示;到了宋代后,则多改为以“尺二横幅”来描述一幅画的尺寸规格的大小。 一副对联的长短也有相应的标准:“上款尺余,下款五尺。” “尺幅天地,笔墨乾坤。”说的就是字写的有多大。现在通常说的字画都指挂轴类作品,其实它是由多种体裁形式构成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条幅、斗方和对联等。这些题材都是通过“寸幅尺匹”的方式来表述它们的大小规格之分的。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简单而又通俗的道理——古人所讲的“幅”与“匹”实际上是指我们现在的“幅宽”与“长度”概念。也就是说古时的人们习惯于用“匹幅”来表达画作的高度与宽度的数值关系,以此来衡量一件作品的尺寸和质量标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讲到的“这幅画是几尺长的呀!”就是古人在评价一幅书法作品优劣时最常用也是最标准的衡量尺度之一了!所以说“幅”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宽”之意;“匹”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长”的意思罢了! 二、当今的度量衡单位和古时的“匹”以及“尺”之间到底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匹”和“尺”并不是同一时代所产生的计量单位的概念。 “匹”是我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公制重量”的概念演变和发展结果。所以它在各个朝代当中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但是不管怎么变都不会脱离“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此句时说“斛,百升也”)这一基本框架结构。

那么现在一石大约是多少千克了呢?在古代一石的重量大约是100公斤左右;而在今天则已经降至45斤左右了。可见两者相差甚远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时虽然“疋”“匹”都可以用来形容布匹和丝绸的长度,但两者还是有明显区别:前者专指狭长的薄绸料而言后者则是专指厚实的缎子面料来说明其幅宽的。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古代所用的“匹”和“尺”两个名词之间的换算系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和使用范围的;并且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使得这两个名称的含义和使用范围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所以当我们再去谈论一副字是多大时,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才对哦! 三、关于古代“匹”的问题。 有朋友问到这个问题,我就顺便再补充几句吧:在古代除了上面提到的“一匹帛等于八尺(一说九尺)”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一寸之中有八分”这种说法就比前一种更加严谨一些也更加可信了因为它是来自于对丝绸织机进行实地考察的结果所以更接近现实情况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啦如果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谢谢!

优质答主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说“为什么中国不沿用繁体字”。 当时我还以为是什么有道理的问题呢…… 因为汉字本身就不是一个完全表意的文字体系啊! 我认为的汉字是符号系统——因为每一个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思。 但是事实上,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汉字都不是从象形演变来的,而都是字形和读音都没有什么关系的。例如“门”“问”…… 所以我认为在书写的时候就应该简化这些字,因为这些字本来就是无意义的音节,只是为了方便交流而产生的。(当然,这样也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