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题跋书法?
跋,也称“后记”、“跋语” ,属散文范畴的杂说。一般写在书籍文章之后,内容多是谈论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缘由、背景及作者写作此书的情形和心情等。也有的是对前人的评论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有的则是就书中的重点、难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等等。 题跋与书写年代、书写者姓名相合而为一者,则成为书跋,也简称“跋”。
书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跋可包括:1.书后的附记、考订。2.在书页空白处所写的评点、注释性短文(如宋元时的经史注疏本常附有“索引”“解题”“考异”之类的书跋)3.将作品的内容要点简要提写在首页上的标题序跋。4.作品封面及隔水一栏中的品名、尺寸题名及款识。5.钤盖收藏印章。这些均属书跋之“文”的部分。
狭义的跋仅指书末的书家自书跋语一篇,多为简短的自言自语的文字,是书家借以抒发情感、表述心迹之作,也是鉴赏评价书法作品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因此,书跋通常被视作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古代,书家常常将自己的墨宝,亲笔题上文字于其上,并署上个人姓名,称为“书题”。由于书者的个人性情不同,所以同一篇作品由数位名家题跋时,也会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来。这种书题的存世数量之多、流传之广,使得我们得以从历代众多书家的不同笔下领略到他们那各具风貌的艺术风采了。
北宋米芾《蜀素帖》卷中有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的题辞三则,黄庭坚另有一跋;南宋吴琚《兰亭诗帖》卷后有赵孟、柯九思二人的题跋;明项元汴《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轴》上有董其昌行书七言绝句一首以及乾隆皇帝的三跋。清梁巘《承晋斋题跋·书跋总论》中说:“书跋大抵分二种……一种叙其事本原,或辨其真伪,或论其得失,要亦别作一书,非即尾也;一种题其本首,述其渊源,间附己见于其间耳。今人往往漫为记问,又或以题跋而作四六散行之文,皆非其正。” 可见,在古代中国,书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已经取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