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什么儒书法?
关于“杨沂孙”的名称,目前有两种解释。 一种说法是:“清代书法家,字文伯,一作文白,号莒溪、凌云山民;江苏常熟人,客居上海。官江阴训导,有《云阁集》。擅篆书三体书,兼工隶书及行、草书。精研金石之学,旁及词章之学。其篆书取法李斯、李阳冰,参以《石鼓》笔意,字形多扁,笔画细劲挺利,风格秀峻挺拔,时称‘铁线篆’。他的篆刻初从汉印入手,后学明皖派,又上追秦汉,博采秦权量诏版,《天发神谶碑》等古印玺之所长,形成瘦劲方直的风格,与赵之谦并称‘皖浙两雄’”[1]。
另一种说法是:“‘杨沂孙’即‘杨彝曾’(1873-1942),又名‘彝曾’,笔名‘齐梁遗老’‘鲁齐遗老’‘东莱遗老’,别署‘鲁人杨沂孙’或‘杨鲁人’……” [2] 此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陈国斌先生”提出。 我认为第二种更符合实际情况一些。因为第一种的说法中,没有提及姓名的问题,而“杨沂孙”之名在当时的史料中出现的时候,都是作为其本名的。因此可以推断:当时的人,包括其同时代和后世的人,都称他为“杨沂孙”而不称其为“杨沂老”“杨文伯”等等其他名字。只有后人,特别是当代人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才将这个名与许多不同人的名字进行了混淆。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看一下杨沂孙的作品上的落款就明白了。我找到了杨沂孙的两件作品分别拍了照片,大家可以看看—— 第一件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杨沂孙小楷扇骨。见下图: 这件作品的落款是“乙丑孟夏,仿晋人书法,于沪上鲁人杨沂孙”,可见杨沂孙本名即为“杨沂孙”,并无“沂”字,也无"文伯""文白“”莒县”等其他名称。 第二件是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杨沂孙刻印。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