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几种书法?

贺筱花贺筱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谈几种“木”字的写法之前,先来说说我个人对篆书、隶书和章草的认知。 我的认知来自于大学时期学习书法时对《说文解字》的钻研以及对秦汉简牍帛书的临摹和研究。当时我们学习的字体主要以小篆和大篆为主,而大篆又分为石鼓文、泰山刻石、秦诏版等等;小篆分两种:李斯编写的《峄山碑》和秦朝中后期由丞相程邈编制的《仓颉篇》(《凡将篇》等)。

后来接触了隶书,以《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以及汉简为主。再后来接触到东汉末年书家张芝的《临池赋》又名《草书势》,以及张芝之子张昶及其门生索靖所书的章草作品,遂开始研习章草,主要以《急就章》《出师颂》以及《卫夫人笔阵图》中的文字为例。 所以我对这几种古字体的认识也主要来源于这几本书。现在我来依次说一下“木”这个字的写法吧! 在篆书中,一般“木”字的左半部分是不点墨的,右边的竖弯钩要写成竖提。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我找来的这一幅是《石门颂》中的一句“乃作灵坛于南山之巅其南原之东有木”,其中第一个木就是点了一笔墨的。 从《天发神谶碑》来看,“木”的第一笔竖弯钩没有收笔,而是延续到了第二笔的点之中来。 《峄山刻石》一版中“木”的第一笔是竖弯钩,但这一版的笔画都较为瘦劲且细长,所以第一横应该稍短一些。 再往后看《袁安碑》与《西狭颂》可知,这两版的第二笔横画比上一版都要粗。

从上图可以看出,《袁安碑》的“木”字最后一笔是撇笔而不是捺笔。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该字与其他字组成一个字组后会出现两个大字之间留有空隙的问题而产生影响观瞻的感觉,如果将最后一笔改作撇笔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而《西狭颂》则采用了更为稳妥的方法——即把上面的“人”字改成了下面的人字。这样就不存在空隙问题了,而且看起来还像是一个人字。 到《石门颂》中“木”的字型已经完全成熟并固定下来了,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木”字的第一笔已经不点墨了,而且整个字型的结构和笔画也有了一定得变化,不过整体上来看还是很有章法的。 “木”字左偏旁的一撇起笔与第三笔横笔几乎连为一体,并且第二笔点的收笔直接落在了横画的起笔处,使得这一笔画有了一定的牵丝效果。

优质答主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书体来谈。 首先我们谈论的是“法”,这个字本身就很宽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任何有标准(比如笔画)的东西都是法;而狭义上的法,则特指历代书法家所遵循的书写规则,并由此总结出可供后人模仿的“法帖”。

其次我们谈到的是“书”,既然能写出字,必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笔法(运笔)技巧;而我们所说的“书”则是把这种基于笔法之上的技能以一定审美取向表现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艺术家的个性在内。

最后我们谈到“墨”,这是中国特有的东西之一,与文同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