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什么奇书法?
1.“张什么奇”是什么鬼? 2.谁告诉你王羲之是官名不是姓王的? 王羲之,字逸少,王右军是他的称号。 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尚书、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人尊称“书圣”。
3.你说的张玄和张墨是谁啊? 张玄是北朝人,和南朝的书法家王羲之一道被称为“南王北张”(好像还有谢灵运)。 王羲之还跟张玄的曾孙张怀瓘打过架....(《书论》) “张墨”是东汉人.... 他们两个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书法家...至于为什么,因为没听说别人这么叫过嘛....可能人家就喜欢在名字后边加个“奇”或者加个“之”表示自己的志向抱负吧~ 我觉得题主可能是想问王献之和张芝。 因为张芝和王献之都被人称为“草圣”而且都有“一足”的说法(《宣和书谱•草书二》) 所以人们通常把他们并称。
4.王羲之的七世孙王珣也是草圣,他为什么要自称“下腿”而不是“下一足”呢?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这应该是语言习惯的问题罢...毕竟“下腿”在当时的口语中要比“下一足”顺溜多了_(:з」∠)_ 你看唐朝人用“八脚蛇”来指代草书(《宣和书谱﹒草书三》)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毕竟是当时人的语言啦~ 顺便一提,唐太宗也有个外号叫“二脚羊”(《书谱序》)所以后来的人往往把他的书法叫做“二脚羊书”——_(:з」∠)_
5.那为什么后世都称王羲之和王献之为“书圣”而很少有人提起张芝与张旭和怀素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流传下来的作品少了,还有就是他们生活的时期不太久导致影响没那么深远了。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我觉得这也说明张芝、张旭、怀素的书法其实还是很厉害的——不然的话怎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同呐?! 而作为后世的人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才对呀〜
题主好,字面来看是个广告贴…… 我觉得还是先来看看他的作品吧! 就我目前看到的作品而言(2014年、2015年的)来说:行笔比较稳健,结体也比较合理,但是字形结构有些问题——他的字一般都比较瘦长,这个是很符合现代审美的;但是如果太过分的话就显得有点头重脚轻了。
个人认为他是属于比较典型的学院派,虽然说是“文人书法”,但实际还是偏古法的。不过他的章法很新颖很有自己的风格,比如上下左右留白较多,而且每行文字间距较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
张叔未
张裕钊
张怀瓘(guàn)
张廷济
张伯英
张芝
张旭
张廷相
张彦远
张猛龙
张翰
张怀瓘、张旭、张廷济、张黑女、张正亮、张伯英 等等
怀素(别名张释字)
张彦远(793年-875年)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繇子。官至中书舍人、安西(治今新疆库车)副都护。工篆隶,善书画鉴别,雅爱琴。精于史,所著《历代名画记》3卷,记图画之祥,博洽精审,多前人所未及者。此书是我国最早一部规模宏大的著作,向为研究绘画史者所重视。
张怀瓘,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4—741年)人,字玄赏,号济州(今山东济宁)人,生卒纪年不详,一说卒于760年。 唐代书法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兰亭九子之一,曾与盛昱、徐浩、颜真卿、邬彤、蔡有邻、李晔、梁令瓒、殷仲容九人共游王羲之的兰亭故址,各赋诗抒怀,合为《兰亭诗》,一时传为佳话而留名书法史册,史称兰亭九子。官至检校著作郎、利州司马、进金吾卫兵曹参军。
张廷济(1768-1848),字以诚、天瓶,号叔未,一号海岳庵门侍者,室名古石山房,浙江嘉兴人。清乾隆、嘉庆时期古文字学家、金石家、书法家。官石门五品京堂,因累举不第,潜心读书于“艺芸书舍”,遂于古文献、古文字、考据、金石之学皆有深诣,又精于碑帖之藏鉴,有《清仪阁金石题跋》《清仪阁古印题名》《戛剑楼集》。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通及北朝碑版,小篆得力于秦《峄山碑》。其小楷取法钟繇,清秀浑厚,为一代大家。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凭孙子猛龙清颂碑》碑文记述张凭孙事迹,为蔡文禧撰文,郑道昭书丹,立于北魏永平四年(511年),无书丹者姓名。书法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寓奇险于平正中,形成刚健婀娜、骨肉丰满的艺术特色,是北魏中晚期书法艺术的佳作。《张猛龙碑》原碑现存于曲阜孔庙,明代拓帖前12行完好无损,后13行剥落殆尽,因石质坚硬,字口深峻圆润,拓本墨色浓厚,为汉魏碑刻中难得的珍品。被世人公认为魏碑第一,汉魏书风的代表。
张怀瓘的“二王”法帖论,其重点是强调“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善”,“乃万世不易之书也”,“书道尚然,亦由是也。”,即“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古今通变论。二王书法既是古今通变的范例,又是后代书家难以逾越的审美极限。“有志于学书而不观《阁帖》者,必无用笔妙意;有志于学《阁贴》而不悟古人之用笔者,必无入圣之日。”(黄庭坚《书李致尧所临六帖后》)因此,后世书家对“二王”法帖的迷恋,有着内在的理论逻辑必然性。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廉泉,号濂亭,晚号茗香。湖北武昌(今湖北鄂州)人。清道光举人,时人称为“桐城谬种、曾门弟子”,清文学家、书法家。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并称“曾门四弟子”。曾任直隶州知州,以“兴人才、修吏治、正人心”为己任,清光绪二年第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