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书法?
“谁主沉浮”四字,最早是毛泽东1925年写的诗《湘江评论》(连载于湖南长沙的《湘江评论》)中的标题,原题为“警世钟”“救亡图存” “谁主沉浮”四字的书写,据说是毛的秘书林克回忆,当时是在延安写的。 林说,1948年末或1949年初一个冬天,他在中央党校小礼堂听毛泽东对全党校学员作报告。会议结束后,他随同毛主席走往住地的途中,走到一个小山坡时,主席停住了脚步,取出一支毛笔,在一块木板纸上挥笔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天翻地覆慨而慷。”写完又往前走,这时他又停下步来,取出另一支毛笔,在一块木板上写了“谁主沉浮”四个字。然后两人继续朝前走去……
关于这幅字流传的过程是这样的—— 1960年左右,江青把一张有毛泽东手书的“谁主沉浮”条幅交给了李银桥保管(原中央警卫团班长、毛泽东卫士长)后来,他把它转交给周恩来总理收藏。 这四个字,是毛同志用章草写的。 据说这是毛同志一生中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章草作品之一。 我没有见到“谁主沉浮”这四个字的真迹,不过见过它的照片。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个四条屏的作品,尺寸不是很大,每字约2厘米见方,结体很随意,不讲究章法,看起来有些潦草。这种风格的书法,毛同志的很多草书都是如此。 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我想大概与他的个性有关吧——
他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参加革命运动,一生都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他的性格中,有一种桀骜不驯和叛逆的精神;同时由于长期生活在动荡之中,所以他做事往往是不按常式出牌的。所以我认为,这种不拘一格的字体,正和他的性格一致。另外我要说的是,章草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书体,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由于它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一种书体,所以它兼有隶书的波挑和楷书的横画,线条比较粗犷而又略显呆滞。但是正因为这样,才使它在艺术上的表现力显得不那么含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毛的这种略带狂气的章草,反而比那些工工整整的楷书更具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