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书法?

蒯依泽蒯依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谁主沉浮”四字,最早是毛泽东1925年写的诗《湘江评论》(连载于湖南长沙的《湘江评论》)中的标题,原题为“警世钟”“救亡图存” “谁主沉浮”四字的书写,据说是毛的秘书林克回忆,当时是在延安写的。 林说,1948年末或1949年初一个冬天,他在中央党校小礼堂听毛泽东对全党校学员作报告。会议结束后,他随同毛主席走往住地的途中,走到一个小山坡时,主席停住了脚步,取出一支毛笔,在一块木板纸上挥笔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天翻地覆慨而慷。”写完又往前走,这时他又停下步来,取出另一支毛笔,在一块木板上写了“谁主沉浮”四个字。然后两人继续朝前走去……

关于这幅字流传的过程是这样的—— 1960年左右,江青把一张有毛泽东手书的“谁主沉浮”条幅交给了李银桥保管(原中央警卫团班长、毛泽东卫士长)后来,他把它转交给周恩来总理收藏。 这四个字,是毛同志用章草写的。 据说这是毛同志一生中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章草作品之一。 我没有见到“谁主沉浮”这四个字的真迹,不过见过它的照片。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个四条屏的作品,尺寸不是很大,每字约2厘米见方,结体很随意,不讲究章法,看起来有些潦草。这种风格的书法,毛同志的很多草书都是如此。 之所以有这样的风格,我想大概与他的个性有关吧——

他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参加革命运动,一生都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他的性格中,有一种桀骜不驯和叛逆的精神;同时由于长期生活在动荡之中,所以他做事往往是不按常式出牌的。所以我认为,这种不拘一格的字体,正和他的性格一致。另外我要说的是,章草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书体,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由于它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一种书体,所以它兼有隶书的波挑和楷书的横画,线条比较粗犷而又略显呆滞。但是正因为这样,才使它在艺术上的表现力显得不那么含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毛的这种略带狂气的章草,反而比那些工工整整的楷书更具有表现力。

优质答主

我写的 《沁园春·雪》,这是我临的毛泽东书体的字 还有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都是毛体) 我很喜欢他的风格 所以就自己练了,我的水平很差 但希望喜欢!

这个是我的硬笔作品 这个是我写的毛笔作品 现在在准备高考 等考上大学后我会继续练习,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一起交流哦~

我也很喜欢王羲之的字啊~比如《兰亭序》《圣教序》这些我也临摹过呢~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的那种瘦金字风

所以我就学王字的笔意和结构去书写自己的作品啦~

骆玎璇骆玎璇优质答主

谁主沉浮书法是近现代国家领导人毛主席所写,是《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出自“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意思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决定你的沉浮?

“沉”字,写起来不容易。这“沉”字写好了,整个“谁主沉浮”就写好了。这“沉”字的笔画多,又多曲折,不容易写得有气势、有韵味、有张力。毛泽东把这个最难写的字写活了。先是连续的两笔长长的横画和短横,接着是三个“点”,然后笔路陡转,写一个“凶”字,最后以连续的两笔竖画、一瞥和一点结束全篇。沉,既是“沉沦”的沉,也是“沉淀”的沉。这是个有分量、有力度的字眼。毛泽东把这个字写的这样大气,写出了沉稳和实力,有张有弛,有开有合,写出了力度和美感,把一个“沉”字的分量一下提升了。

最后的“浮”字,与前面的“沉”字遥相呼应。与“沉”相反,“浮”字有轻佻、肤浅、浮躁的意思。毛泽东把这个字笔画写得舒缓,但是有力度,最后的一点,非常有力道,就像把“浮”字狠狠地砸在纸上,透出一种自信和果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