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钟鼓文吗?

殷凌宵殷凌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有的,其实钟鼎文也可以说是一种“篆书”的一种(另外两种为石鼓文和秦小篆)。 所谓篆书其实就是古代在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因为其书写特点多横平竖直、圆转一笔而成,所以看起来像雕刻出来的样子。而钟鼎文就是最古的篆书的代表,后来秦统一六国之后,小篆成为天下通用文字,但是小篆过于规整,不便于书写,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小篆变体——隶书,从隶书又发展出了草隶(草书)、章草和今草等,也就是所谓的“汉隶”;

汉末的时候,由于简牍的使用逐渐取代了龟甲、青铜器等用于记录信息的工具,因此人们又开始使用更为快捷的楷书来代替隶书,到了西晋的时候,楷书已经基本定型,并一直流传至今。但是由于楷书中还有不少是篆书的笔法和结构,故而很多人将之称为“真书”而非“楷书”,也有的人管楷书叫“正书”或者“楷书”(因为汉字中只有“八分”称“隶书”——事实上“八分”也只是一个名称而已,而且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隶书),而将章草、草隶一类的字体称之为“草书”。

至于题主所说的钟鼓文,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钟鼎文,不过这种写法应该不属于正规的一体,因此一般不将其列入篆书中。

优质答主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看看《大秦帝国》中李斯与秦始皇的一段对话: “书同文字是统一国家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天下之事,最紧要的都在开头。六国文字不同,固然不能通读,但字法不通,更是难以读写;六国文字既已不同,又无通读之字,那便是各自为文了。如此长久下去,六国文字便要变成各自的象形文字了。” 秦始皇看着李斯缓缓说道:“先生此言差矣!六国文字与秦国文字最大的差别,在于偏旁写法不同罢了……只要找到一个人,将六国的所有古字都写出来,然后用秦字对照,以秦字为主,再写出新字来,岂非难事。” 李斯笑道:“大王言之有理,李斯愿为此事全力奔走……” 始皇大笑拍案:“好,此事就由你来办吧!”

澹台俊博澹台俊博优质答主

鼓声和钟声是中国独有的声律审美体现,如成语“黄钟大吕”。但是,东周鼓声无文,汉代铜钟有文,这在中国音乐的史实中是有依据的。

1、鼓声律美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晋大夫师旷问“黄帝之张五弦(琴);以来何(指为什么只张五弦而不用增减法)?”晋平公反诘:“夫安用多?”师旷说:“(如增加至)六者,阳也;五者,用也;(如再增加至)七者,阴之伤也;物(音)过不制,而(则)景(音)将亡矣。是故钟声(音律)比于(于琴)钟,琴瑟(音律)合于(如乐器)钟声,则琴瑟(音律)乃可同也(即共同演奏)。”(晋平公仍执意让师旷制六弦琴,终未演奏,遂毁)这段文字记载了琴乐和钟乐同律。古琴五声调音,而编钟有半音“徵角”和“羽变徽”两种变化音,如用“六、七”弦琴将不可能与十二律编钟合奏乐曲。因此,我们应从这一记载中得出琴五弦不能比琴七弦为多,五弦已足够演奏汉代乐曲的结论。

2、钟字结构

“钟”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是研究早期钟声与文字的重要依据。甲骨文的“钟”字有多种写法,如从酉、从重的“重酉”;“钟”字字源之一是“重”,从重,“从”为“声”。因此,“重”字既形又声。而“重”字从重,其字义为“钟”;(酉即酒,古代称调酒容器为钟。)“重”的古义本为钟,因此,甲骨文将“重酒”称为“钟酒”,从重、从酉、从羽的“钟”字为后来的“鸿”字。从金文到小篆,“钟”字从“重酉”逐渐演变到“从金中”,从“从”的声旁字形变化中可以看出“钟”字的字义从“盛酒器”逐渐演变为“金属”。汉代以后,金文异化为“钟”字的简体字;又从“从”声旁的字逐渐变为“中”字。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钟”字结构和字义,我们可了解从盛酒器到金属容器、从钟酒声到钟声的演变过程。

3、钟字字源

“钟”字字源有两种不同形式:从“金”(即金属)和从“重”(即重器)。“金”字本是钟声象形字,为古代钟声拟音词,(为钟声字源)。“金”字在金属冶铸之后,为盛酒容器,字意为钟声拟形词、乐器拟音词。钟被古人作为礼器后作为“重器”之“重”字。

4、周代编钟

《国语·周语下》“钟石笙簧以立音阳”。(按:钟石即钟磐,笙簧即笙)(《周礼·春官·笙师职》注:“笙三十六簧”)。《周礼·春官·笙师职》记载:“笙师掌教鼓、鼗、(虎)鞞、铎、钟、镈、(金)铙、铎、管、箫、(编)竽……吹学振羽之音”。这段文字记载了编钟和钟磐、笙竽、鼓等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可合奏乐曲。从出土实物的钟铭和东周文献证实了铭文中的“甬钟”和“鎛钟”为“编钟”;因此,铭文中的“钟”字指的即为青铜编钟。

5、周代钟“声”

《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而能调),以济其养;和六律(而能治),以成其音;和五声(而能节),以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