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字行书书法家?
行书,分行草和行楷两种书体;楷书和隶书属于正体书法,而篆书、草书则较为少见。 我们平时说的“书法家”,多指擅长正体的作者——当然,在当代书画家们往往更看重自己的“创新”——不过,不管如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其传统功底的基础之上的。 至于题主所说的行书,从历史上来看,以“几”字结尾的书法家其实有很多,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赵孟頫、文征明等等诸多名家都写过。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吧。 王羲之《几帖》(一) 这里面的第一幅是王羲之《何如帖》,第二幅是《逸少帖》,第三幅也是同样的内容(见上);第四幅即第五幅的内容;第六幅则是王羲之《远宦帖》中的一段…… 一共六幅,大家不妨找来欣赏一下。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末尾也有一“几”: “此既事也,各以自静,想焉思焉,言笑晏闲!不速之客,敬备酌酒。” 这里的“既事”就是“事情已经完了”的意思了;“各以自静”也就是自己安安静静的;“焉”相当于“才”;“想”就是思念之意;“言笑晏闲”中的“晏闲”是“安然闲适”的意思——“宴”通“安”。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 这副作品的结尾处,也是“王”字结尾的一个典型写法,特别是其中的三点水笔画,很是生动有趣哦~ 这个“几”字开头的作品,是王献之的《中秋帖》,也叫《十二月帖》,其笔法飘逸灵动,风格潇洒放荡,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王献之运笔的速度非常快,以至于线条都没有办法完全勾勒出来——这就是著名的“一笔书”特点之一啦!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几”字 这个“几”字的写法出自于欧体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其结体端庄严谨,法度森严,被历代书法家看作学习书法的范本。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中的“几”(局部) 这个“几”字选自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作为大唐初年以“书圣”闻名的书法家,他的这个作品同样备受推崇,成为后世临摹学习的经典之作。 李邕《李思训画长江峡山图赞并序》中的“几” 这个“几”字出自《李思训画长江峡山图》,李邕在这篇图中不仅写了题记,还写了一篇小文章来称赞这位大画家,可见他对李思训的作品是相当钦佩的。 颜真卿《祭侄文稿》(部分) 说到颜真卿的这篇名作,估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其中第一个“几”字,便是典型的颜体特征。 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几”(局部) 这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中的部分字。 由于《玄秘塔碑》与《神策军碑》都是柳氏晚年最为得意的代表作品,其结体方正,用笔锐利,风格庄重典雅,深受人们喜爱。 在现代,有不少书法作品就是以这两件作品为底本创作的。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的“几”(局部)
这是《雁塔圣教序》中的部分内容。该碑刻于唐龙朔元年(公元661 年)十一月十五日,由太宗皇帝御笔撰写,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是褚遂良的代表作。 赵孟頫《胆巴碑》中的“几”(局部) 最后一个例子来自元代赵孟頫临写的《胆巴碑》,这件作品也被当作练习篆隶楷行草多种字体的有效模板,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一提的是,元明清三代的书法家大多都以赵体为摹本,进行创作,因此,这种影响至今也没有消失呢~ 文征明《跋兰亭帖后卷》(局部) 上面这幅图中的最后一个“几”字便来自于明代书画大家文征明的《跋兰亭帖后卷》:
以上就是关于几个结尾的书法家的例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