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佩玉还是翡翠?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礼记·聘义》中记载的一句话,意思是君子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如生病、丧葬等)是不摘下佩戴的玉的。这里的玉不是特指和田玉或者翡翠,而是泛指所有玉石。 古代,礼仪相当重要。在待人接物的诸多礼仪中,服饰礼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作为礼仪的重要部分,古代的士大夫以及上层阶级十分注意自己首饰和衣服的搭配。根据《周礼·保章氏》记载,古代祭祀时,保章氏不仅要观测日、月、风、云等的方位,还要“观玉色而卜之”,也就是观察祭祀者所带玉饰的颜色来判断吉凶。如果颜色有差池,那么所占卜的结果就不准确了。可见玉色之于古代玉器的重要性。
除了颜色之外,形状也很重要。《礼记·檀弓下》曰:“天子玉琮十二枚,诸侯六枚”。这里说的玉琮的形状很重要,如果差池一点都不行。同样道理,今天的人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白玉称作“羊脂玉”,就是因为这样的白得像羊脂一样,毫无瑕疵。
从现今出土文物看,最早的玉佩可能是块状的,称为璋。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有像现代手镯一样的圆形环状玉器出现。到青铜器时代末期,镂空雕花技术出现后,玉器变得更加精美。但是无论是块状的还是条形的,完美的无瑕的是最好看的,也是最为尊贵的。所以《礼记》说“璧琮以象太宫,璜以为饵(yí)。半壁可以祀上帝,九寸为圭朝日用”,意思是说用来祭祀上天的璧必须是完整无瑕的,只有这样才配得上高贵神奇的上帝。而用于平日朝见的珪则可以根据尺寸裁制,但是不能有小裂纹。小瑕疵的大理石玉佩到今天仍然很受喜爱,但是在古时候却是最低等级的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