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天然饰是美吗?
就我个人而言,我其实不太喜欢太透的玻璃种或冰种翡翠,感觉太透了反而没有神秘感。我喜欢半通透的糯化种,或者不通透的豆种,这样感觉含蓄,有韵味。(可能我就是与别人不一样的奇葩。。。) 然后,关于颜色,大家也知道,云南出产的原石基本以棕黄色为主,经过浸泡以及加温后才会出现现在的翠绿。所以我在选购的时候,会优先选择绿色偏黄的,当然色差太大我又觉得不值钱的除外。另外一点就是不能全绿,有点飘花或者点墨都挺好,全绿的话,浅了又淡而无味,深了就像油漆,总感觉缺点灵气。不过要是满绿且水头好的手镯那是例外,那种满绿的灵动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气质。
最后说一下尺寸方面的问题,这个因人而异,我喜欢大的,所以我买的镯子基本上13-14的圈口都有。但是我要指出的是,镯子不要太小了,否则不实用。太小的话,你手关节处的筋脉有可能都会暴露在外面,这样就不太美观了。
从美的各种存在形态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一自然即原生态之美;第二种是第二自然,也就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美。比如天然的青山绿水和人工的园林艺术;原始野兽与“马术三项赛”中的坐骑;天然翡翠与人工制作的精美翠饰,说到底,都是“美”。
原生态的美是自然的美、天成的美,是“无为之美”,它具有浑朴的天趣。经过加工以后的美,是“有为”之美,具有了人的意识和主观倾向。人工美的形成过程中,“人的觉醒”和“美意识”的提高至为重要,正如《礼记·乐记》指出的:“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表明音乐、工艺、建筑等已经具有了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了。同样,人们在对翡翠的加工制作中,不仅满足于简单美化饰品,更赋予作品以思想情感内容。
天然的山川河流属于“非实体的美”;但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或美的理想,便创造出“建筑艺术”,使之成为“实体的美”。同样,天然翡翠为第一自然的原生美,人们欣赏它的天然丽色、晶莹质地和冰清玉洁的本性,但为了体现和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便产生了第二自然的翠饰美化。比如在翠饰上琢磨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制作造型优美的佩饰、首饰、工艺摆件,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美化生活”和“美化人的思想情感”(如高尚品格、健美风姿)的需要。
由此可见天然美与美化之美都是存在形态的美,它们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