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房四宝分别是什么?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特有的用来书写的四个工具:笔、墨、纸、砚。 其中笔、墨、纸、砚统称“文房四宝”。因为古代文人几乎人人都参与科举考试,而科举必考文字题目。所以在古代这些写字的工具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文人们很看重它们并且花费很大的心思来研究它们。所以“文房四宝”中每一个词都是专有名词,不可以随意替换。
1.笔 笔是由竹管制成的,因此也叫“竹子”或“篾子”。将一根细长的棍子插入笔管中并扎紧,就做成了笔杆。然后在笔管上刺出一些小孔,以便于毛笔吸墨和出水。最后将毛料烧软后扎入小孔中制成毛笔。制作毛笔的原料很多,除了我们熟知的羊毫、狼毫外,还有兔毫、猪髦、鸡毛等等,用多种毛料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制成的毛笔,称为“兼毫”;用一种毛料单独制成的毛笔,称为“纯豪”。
2.纸 纸是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既柔软又能吸收水分,是笔尖与墨汁之间最好的媒介。
3.墨 在古代,“墨”的主要成分为碳,是用石墨烧炼制成的黑色块状物。将墨碾碎后加水调匀,就是古代的墨汁。为了便于使用和储存,后来人们会在墨块外面裹上一层红铜或是锌皮,这就是“墨锭”,而磨出来的墨汁则称“墨水”。
4.砚 砚的主要材质是石,有石头就可以制砚,因此古代文人有“士分砚席”的说法。好的砚台不仅可以研磨出细腻、颜色纯正的黑墨汁,而且耐用,经得起多次使用。
除了这文房四宝之外,还有一些辅助用品,对文人的创作也很有帮助。
比如:镇纸(用于压住纸张),印泥盒(装印泥的小盒子),笔洗(洗笔的器皿),笔筒(用来插放毛笔的筒状器物)等。 如果再细致一些的话,还可以给文房四宝分成几十个类别。就像现在的数码产品一样,可以分成手机、笔记本、平板等多种品类。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包括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笔”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市);“墨”特指徽墨(安徽省);“纸”特指宣纸(安徽省宣州市);“砚”特指端砚(广东省)。
笔:笔是由笔杆与笔毛构成的用来书写的工具。分为硬笔和软笔两种。软笔用兽毛制成,硬笔用金、银、钢、石、铁、铅、竹等制成。在原始社会,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用木炭之类的黑色东西在白的石头上可以写字作画,但这些东西极易消褪,很难被长时间保留。后人又经过不断摸索,逐渐悟出了用毛笔在兽皮之类的东西写字的方法。毛笔制笔的原料大致分动物性弹性毛、植物纤维软性毛两大类。
墨:墨是用磨擦的方式来书写和绘画的。最初用于书写的石墨(黑色的石头)天然具有润滑性的墨,但这种墨没有粘性,不易储存。人们受“笔”的启发,将“墨”磨细,加上粘性物质,造成固体状的“墨”的,这样既便于储存又便于使用,且着色黑亮,具有“经久不褪”的特点。在制墨中,最著名的是徽州产徽墨。
纸:纸作为书写的“载体”,是随着笔和墨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最初把文字刻在甲骨、铸到青铜器上、写在石头或兽皮上。后来,人们又把字写到竹简和木简上。为查找资料、阅读、携带和储存带来了极大不便,于是人们创造了纸上,在人类进入“纸的文明”时代。在造纸中,最著名也是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是安徽宣城的“宣纸”。
砚:砚台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墨和砚构成了一个体系,须臾不可分离。我国最早的砚台,是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砚。此后,在商、周、秦、汉各个朝代都有出土。秦汉时期是陶砚的兴盛时期,以后石砚逐步取代其他质料的砚台。魏晋南北朝时期,砚台的造型趋向多样化;隋唐五代,砚雕艺术空前发展,出现了端石、澄泥、洮河、易水4大砚种;宋、元、明、清,是制砚史上的全盛时期,名砚辈出,艺术水平极高。在制砚中,最有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