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翡翠的蜡皮壳?
“蜡皮”是市场行内对一种特殊包浆的称呼,主要指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油脂光洁明亮,犹如涂上一层薄蜡的光亮透明状态。 一般只有上好的老坑种、玻璃种的翡翠才有机会出现类似“蜡皮”的表现。其形成原因和内部结构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品种的结构非常细腻,且致密度高,硬度强,抛光后表面反射光线的能力就强,在正常配戴下,人体油脂分泌覆盖及与光的相互作用会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膜,看上去就像打了一层蜡一样。
但是新买的翡翠首饰往往没有这种“蜡皮”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可能经过抛光的处理;二是可能接触汗或油较少,尚未形成这层保护膜。 一般来说,具有“蜡皮”的老熟翡翠都经过了长期的佩戴、把玩或者是深度养护,表面那层薄蜡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磨损而形成的。有些“蜡皮”表面的光泽甚至会出现蜡质感极强的蜡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了蜡”“打了蜡”或者“烧过蜡”(其实是误传)。
当然,如果遇上一块原石具备明显的“腊底”,则说明该原石在开采过程中就已经沾染上了天然的蜡质,经过切割打磨后,表面那层天然蜡质就会完整的保留下来,此时就不需要在上面再涂抹人工蜡质了。这样的“腊底”一般会显露出白色、橘黄色等颜色。其中以白色为主,这是原石在开采过程中沾染上的煤灰等杂质融入其中的结果,经过打磨、抛光后,呈现出均匀的白蜡底。而有些带有一些颜色的“蜡底”,是由于含有其他矿物质而呈现出的自然色彩,这也是识别真假的一个依据。
总之,对于质量上乘且有“蜡皮”的老坑种、玻璃种翡翠而言,“蜡皮”无疑是鉴定其身份的特征之一。
顾名思义,有蜡皮的翡翠一般在开采之前埋藏在较浅的土层中受到雨水冲刷较严重,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刷,一些硬度较低的风化矿物会被雨水不断地冲走,使翡翠表面变得十分光滑;同时有些矿物质(主要是有机质)随着雨水不断浸入翡翠的裂隙及粒间空隙中,使表面呈现蜡质状态,我们称为“胶化层”。具有胶化层的翡翠其皮壳呈蜡质,所以称为“蜡皮”。这种皮壳多为深褐色。
具有蜡皮的翡翠,一般有细小的裂纹或颗粒间接触变差,这是由于该类翡翠在很浅的土层中受到雨水渗透造成裂隙或沿粒间裂隙浸入,使翡翠表面呈蜡状,而浸入内核部分的有机质则使内部产生暗杂,因此具有蜡皮的翡翠一般玉质不高,通透性差,内核有青黑、青灰、黑脏等。
具蜡皮翡翠的鉴别
具有蜡皮的翡翠如果染了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出来:
一、观察其皮壳与玉肉的分界线,看是否很突然而没有过渡界限。
二、染色翡翠的玉肉无透感,多为青黑半透明状,其皮壳与玉肉的主色调有差异,玉肉的色调较为灰暗。
三、具蜡皮的翡翠由于其表面常有细微裂隙,因此在透光下观察常有成群短裂隙呈杂乱状分布(这种短裂隙俗称“乱丝裂”)。
四、具有明显黄色调皮壳的翡翠,在观察其绿色分布时,会发现绿色与皮壳及黄色是相互隔离的,且绿色与皮壳下层的色调差异很大。
翡翠B货的蜡皮,多是人为处理之后形成,主要有人为胶浸处理法和用细磨石粉加水涂在B货翡翠表面磨光而成。这种皮壳的黄色很不自然(呈桔黄或姜黄),并常附着有石粉屑,将它放在强光下进行观察,常可在皮壳上找到裂缝。B货内部裂隙很发育,透光观察常可看到明显的“乱丝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