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当如何鉴赏?

程意心程意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记·檀弓下》) 这里的“文”和“质”两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的两个概念;也是鉴赏中国传统艺术时,一直都要关注的两个核心概念。 “质”是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外在体现。它包括艺术的技法、材料、形式风格等一切可以被视觉得到的表现形式。“文”是什么?它是作品的内在精神、气质。可以是作者的人格魅力,也可以是作品蕴含的思想、观念、感情。但不管是什么,“文”都是不能被直接视见的,只能被感知而无法被直接看见。因此我们才说“文”是看不见的。 但“文”是可以被引导出来的。那就是通过欣赏者的感官——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觉来对作品加以观察、感受。不过因为欣赏者本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人对作品的感知是会存在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会使得欣赏者本人对作品从“质”的角度产生不同的解读。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借助其他工具或媒介来理解作品,比如翻译成别的语言或者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这些都是在试图将作品中难以直接视见的部分转变为可以看得见的形式,让作品得以“显性化”(借用计算机科学的概念),从而更接近于我们所理解的“真实存在”。

但我这里想要提醒的是,不论怎样,无论是作者还是欣赏者本身,他们都必须首先拥有完整的生命经验,这样才能使作品所蕴含的“文”得以充分显现出来。倘若其中任何一方欠缺相应的生命体验,那么即使对方再有技巧,彼此间的契合也会大打折扣,作品也就不能完整地呈现出它的全部意义了。 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何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难于诞生和保存的。它们需要具备诸多“条件”才能成形并绽放出光彩,而其中的每一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欣赏优秀作品的时候,也要学会从整体上看待它们,认识到它们的不可复制性和无法取代的唯一性。

尉迟博衍尉迟博衍优质答主

中国画的鉴赏是较为复杂的,因为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五要素即哲学、美学、文学、史学和伦理学,均是中国画内蕴的支撑。当然,若能弄懂中国画,其它的国学均易把握也。

中国画的鉴赏首先是看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西方绘画的语言是明暗、色彩和透视。笔墨看什么呢,一是笔法线条,不同的画家因运笔力度和速度形成的笔法线条是不同的,有圆线、方线、游丝线、颤笔线、拖刀线等,同一画家在不同年龄段的笔法线条亦有变化;二是墨法,不同的画家因用墨浓淡干湿和色相的运用不同,墨法亦不同,黄宾虹的渍墨、破墨法,傅抱石的散锋破墨法,潘天寿的焦墨法等。不同年龄阶段用墨也有变化的规律。

中国画的鉴赏其次是要看章法,也就是构图。中国画的构图不是写生的产物,而是画家的苦心经营,“画山容易画水难,一笔为笔一笔难”,就是说中国画的构图极为讲究。中国画构图的法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段式、两段式和对角线式三种,也有采用“由深到浅、由密到疏、由黑到白”的“三由三到”式的;有以中景为主而“宾主分明、繁简有致、虚实相生、疏密相间、主辅呼应、以一当十”的构图法。

中国画的鉴赏再次是要看气韵,即“气韵生动”。气是韵的动力,韵是气的体现。一幅好的中国画,必然是“通幅皆灵,生机蓬勃”。气韵生于笔墨、笔墨构成势、势随笔而进、笔随势而传、势如高山坠石、笔如屈铁盘丝,这种笔势的运动使气脉畅通,从而让画活了。

中国画的鉴赏最后是要看格调,即“骨法用笔”。中国画的格调有雅俗之分,雅则“气清而骨峻”,俗则“浓腻而俗陋”。骨法有优劣之分,优则“如虬如擢”,劣则“若驹若雉”,其区别主要在于用笔的“力度与厚度”,如石韫美玉、内坚外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