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地的砚石好?

荀厥樟荀厥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的答案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好砚石不一定在南方! 咱们先来看看历代文人墨客是如何夸南方砚石的吧。 王羲之:“余少时所弄笔墨,皆云出自会稽;及书《兰亭》诗,尽是歙州砚山。”(南朝·王羲之《题永和九年三月二日书》) 唐太宗:“虞世南言:‘梁武帝好文雅之士,于宫内凿山为砚,取江州石志,名之为‘文犀砚’。’”(唐·李肇《博异志》) 米芾:“吾尝有浙西吴兴二处石,水村、石室二体。”“其石坚润,其色润泽,其纹疏宕,其声清越,其形古拙,此五者皆第一,诚为奇物。”(宋·米芾《砚史》)

苏轼:“吾士淮扬,而石出皖口,泥滓之中,自见清莹。”(宋·苏轼《东坡帖》) “我尝言,歙砚有四宝:润、笔、黑、精。”(宋·苏轼《东坡集·书歙砚》) 蔡襄:“以水浸砚,色若漆,轻如云。”(宋·蔡襄《砚录》)

赵宦光:“(歙砚)细润可爱,若童颜可掬。”“(端砚)细润而腻,莹洁而光。”(明·赵宦光《砚小史·歙砚》)

这江南一带的砚石,真是好处说多了! 但是我还是要说,好砚石其实并不在南方! 南派端砚之名冠绝天下,但用现代地质学科的眼光来看待此事,其实大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所谓“端砚采制始于隋代”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学界认同,目前较为公认的说法是唐代初期才开始出现端砚。 其次,虽然唐代杨贵妃曾将一块紫石砚进献玄宗,但当时的端砚产地并不在今广东肇庆的端溪,而是在今天江西的广信一带(唐朝设置洪州监采办端州岩矿)。

直到宋代后期,才将今天广东肇庆的端溪作为端砚唯一的正宗产区。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一段历史? 因为在唐代之前,中国的制砚原料主要还是产自山东的紫色岩石,汉代出现的青石砚就是以此为原料。 所以,从时间上来算,山东的紫色岩石应该是比山西的石灰岩更早被用于制作砚台的岩石。

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听闻“齐砚”“淄砚”或是“鲁砚”的名号呢? 要说起原因来,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原来,尽管山东的紫色岩石早在汉代就被用于制作砚台了,但是到了唐代之后,这里却出现了“滥采乱挖”的现象,导致附近的山脉都被严重破坏,几乎再也产不出优质的紫色岩料。 到宋朝时,这种破坏更是达到了极致。 为了填补砚石供应的不足,工匠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制砚工艺——“灌浆法”。

具体做法是将石材切割成砚槽后,把石粉放在模型中加水搅拌,再用高压水枪注入坑道,让石粉颗粒沉淀结块,再经过加工制成砚台。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砚台,虽然能解决眼前“无石可用的危机”,但却从根本上破坏了砚台的材质与品质。 从这一点上来说,用现代地质学科的角度来看,“南派”并不是真正的“本土”。 真正的“本土”应该是在北方。

景逸凡景逸凡优质答主

中国以生产端砚著称的肇庆,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是岭南文化发祥地和广府文化的代表。肇庆市古称端州,因地处端溪水旁而得名,西江横贯全境,自古为广东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素有“中国砚都”、“中华诗城”、“中国保存最完好古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泉都”、“中国长寿之乡”的称誉。 肇庆是岭南文化的摇篮,自公元前214年建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肇庆人民创造和积累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拥有众多“岭南第一”、“中国乃至世界唯一”。肇庆不仅山川毓秀,名人辈出,而且资源丰富。

肇庆现辖高要、四会、广宁、德庆、封开、怀集三市三县和端州区,行政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瑶、侗、苗、回、满、黎、布依、彝等民族,2005年底总人口415万。肇庆是广东省林业大市和畜牧业、水产养殖基地市,是全国粮食和甘蔗、水果、烟叶、桑蚕生产基地市,是广东最大的生猪、瘦肉型猪和“四大家鱼”生产基地,农业资源极为丰富。肇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探明矿产资源53种,其中,陶瓷土、锌、银、大理石、水晶储量列全省之首,矿泉水和陶瓷土质量之优列全国乃至世界前列,被誉为“中国泉都”、“世界奇泉之乡”。近年来,肇庆作为广东重点建设的珠江西岸两个大工业基地之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投资和旅游环境日益优化,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被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岭南绿色明珠”,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