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地的砚石好?
我的答案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好砚石不一定在南方! 咱们先来看看历代文人墨客是如何夸南方砚石的吧。 王羲之:“余少时所弄笔墨,皆云出自会稽;及书《兰亭》诗,尽是歙州砚山。”(南朝·王羲之《题永和九年三月二日书》) 唐太宗:“虞世南言:‘梁武帝好文雅之士,于宫内凿山为砚,取江州石志,名之为‘文犀砚’。’”(唐·李肇《博异志》) 米芾:“吾尝有浙西吴兴二处石,水村、石室二体。”“其石坚润,其色润泽,其纹疏宕,其声清越,其形古拙,此五者皆第一,诚为奇物。”(宋·米芾《砚史》)
苏轼:“吾士淮扬,而石出皖口,泥滓之中,自见清莹。”(宋·苏轼《东坡帖》) “我尝言,歙砚有四宝:润、笔、黑、精。”(宋·苏轼《东坡集·书歙砚》) 蔡襄:“以水浸砚,色若漆,轻如云。”(宋·蔡襄《砚录》)
赵宦光:“(歙砚)细润可爱,若童颜可掬。”“(端砚)细润而腻,莹洁而光。”(明·赵宦光《砚小史·歙砚》)
这江南一带的砚石,真是好处说多了! 但是我还是要说,好砚石其实并不在南方! 南派端砚之名冠绝天下,但用现代地质学科的眼光来看待此事,其实大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所谓“端砚采制始于隋代”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学界认同,目前较为公认的说法是唐代初期才开始出现端砚。 其次,虽然唐代杨贵妃曾将一块紫石砚进献玄宗,但当时的端砚产地并不在今广东肇庆的端溪,而是在今天江西的广信一带(唐朝设置洪州监采办端州岩矿)。
直到宋代后期,才将今天广东肇庆的端溪作为端砚唯一的正宗产区。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一段历史? 因为在唐代之前,中国的制砚原料主要还是产自山东的紫色岩石,汉代出现的青石砚就是以此为原料。 所以,从时间上来算,山东的紫色岩石应该是比山西的石灰岩更早被用于制作砚台的岩石。
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听闻“齐砚”“淄砚”或是“鲁砚”的名号呢? 要说起原因来,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原来,尽管山东的紫色岩石早在汉代就被用于制作砚台了,但是到了唐代之后,这里却出现了“滥采乱挖”的现象,导致附近的山脉都被严重破坏,几乎再也产不出优质的紫色岩料。 到宋朝时,这种破坏更是达到了极致。 为了填补砚石供应的不足,工匠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制砚工艺——“灌浆法”。
具体做法是将石材切割成砚槽后,把石粉放在模型中加水搅拌,再用高压水枪注入坑道,让石粉颗粒沉淀结块,再经过加工制成砚台。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砚台,虽然能解决眼前“无石可用的危机”,但却从根本上破坏了砚台的材质与品质。 从这一点上来说,用现代地质学科的角度来看,“南派”并不是真正的“本土”。 真正的“本土”应该是在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