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实行粮票?
1953年,由于对苏联的粮食依赖程度加深,中国开始实施定量供应。当时规定全国城镇人口按性别、年龄分别发给不同数量的购粮证件,凭票证到商店购买规定的粮食品种;农民则根据土地面积和劳动力情况领取购粮券,凭证以低于市场价格买到粮食。
这种制度一直沿袭下来,并逐步扩展至其他商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最初为了“防止投机倒把”而设计的制度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虽然人们逐渐习惯了用粮食券购买粮食,但大家从未忘记这是一个临时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能够自由选购商品的时代,人们总是试图利用各种办法来尽可能多地积攒粮食券,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变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即使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粮食券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拿到手的。它需要根据你的工资级别,按照一定比例发放,并且每月都要考核你是否能把它用完(超支的部分要上交)。所以,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看到或用到它——除非你住在偏远地区。 然而到了7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出现急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来被严格控制的各种消费品也开始放开供应。不过,人们的消费观念一时之间还很难转变过来。
那时,很多年轻人结婚时没有房子,就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里,结婚照都是站在食堂里拍的!等到他们终于攒够钱去买房的时候,发现市场上已经供应充足的建筑材料。很多人家装修新房时都舍不得买太多的瓷砖、油漆。 同样,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买冰箱、彩电等大件儿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人家甚至为是否要购买电子表而争论不休。然而,这些现在再普通不过的家用电器在那时却是相当昂贵的商品,需要花掉一个家庭大量的银行存款。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政府实行限量供应政策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当然,这次与之前不同的是,政府不再直接分配给你所需要的物品,而是给予你金钱上的补偿——购货卷。你需要凭借这张卷去指定的商场购买指定的商品。 尽管后来出现了购物卡、消费券等更高级的形式,但是“票证时代”似乎一直贯穿整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东西才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