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楷书法谁最强?
谢邀 我是学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入门的,当时刚上初中,最爱《王羲之兰亭序》,可惜当时没有字帖,又没有电脑,就上网下载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每天临摹。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欧体,至今难忘。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陕西西安的朋友,他擅长欧体,经常在网上发表他的欧楷作品,我也经常观摩并请教,受益颇深。下面我介绍一下这位朋友的作品和风格,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位朋友姓高,是陕西西安人,他的作品多以楷书和行书为主,特别是他的楷书,结体严谨,一丝不苟,清劲秀丽,深受大家喜爱;尤其是他的行书,笔力清爽,行笔流畅,自然洒脱!
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一些他的书法作品 这些作品都是高老师自己创作的,每次看他的直播,都会看到很多人问他这些作品的出处,其实这些都是他原创,可不是什么古人诗词哦~ 除了高老师的字好看外,他的人品更是让人敬佩,他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不管认不认识,都是有求必应,非常热心帮忙!
有一次,我又去了他的直播间,当时他已经关了电脑去休息了,看到我还留言说“这么好的字体不早点睡,还逛什么街”,当时真是觉得心头一暖啊……这样有爱心又写得一手好字的老师,谁能不动容呢? 高老师不仅自己写字,还开办书法班,培养了许多青少年学员,他常说:“教是最好的学,能教会别人,自己才会真正进步”。 他还经常分享他的书法作品给网友们,下面是我精选的一些作品。 如果你也是欧楷爱好者,那我真的很高兴你看到了这里,因为接下来的内容更重要—— 高老师开设了一个免费社群,供欧楷爱好者交流、互勉!(点击此处添加图片描述)
赵孟頫
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赵孟頫,他是楷书四大家之一,擅长欧阳询的楷书,自创赵体。
元代书法虽然算不上大放异彩,但作为承上启下的朝代,在书法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奠基作用, 赵孟頫就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宋皇室后裔,却投靠了蒙古人,成为了大元朝的“贰臣”,这直接影响了他的人品在后世被严重低毁,也使他的书法价值被曲解。
后人谈到赵孟頫的书法,总是说赵孟頫楷书结体妍媚、笔法秀逸,用笔过于柔弱媚俗。尤其是清代中期以来,书法界掀起了“碑学运动”,这种思潮否定和贬低“帖学”书风。清代中期距现今也不过三百年左右,赵孟頫的书法艺术价值至今还未能得到较为全面公允的评价。
其实,赵孟頫是“尚意”的宋朝文人与“尚法”的晋唐书家之隔断中重要桥梁,如果没有赵孟頫,恐怕现在学习书法的人都直接从“尚韵”的魏晋跳到了“尚姿”的明末清初。赵孟頫书法对于当代“帖派”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沈度
其次就是“馆阁体”创始人沈度。
明代重台阁之用,不尚性情,书法也追求楷式。沈度博涉诸家,兼采唐代褚遂良和薛稷之长,楷法严谨,笔画圆润,被称为“馆阁体”,明代科举考试录取与否和馆阁体直接挂钩。有明一代馆阁体的流行,虽然为书法艺术的创作和审美带来消极影响,但也促进了书法艺术的规范化,对于书法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馆阁体在明、清盛行,一直沿袭到民国初期。梁披云先生是历史上馆阁体最后一位大家!在民国时期书体转型的过程中,馆阁遗风仍顽强地留存着。
董其昌
然后就是董其昌。
董其昌自称“吾书无所不临仿”,可见其学习古代名家是全面而广泛的,不仅习二王钟繇,对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及褚家法嗣薛稷亦十分熟悉,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家风格。《画禅室随笔》的《读字偶感一则》云:“余少临法贴,得力最深者,欧虞褚颜而已。学欧书,如印泥印沙,一过辄失,而神采自是渊穆;虞临兰亭所衍结体,出于北碑,初无媚好之态,但令学者洗尽时俗,而归古朴则无加矣。褚字宜初学,易近乎俗,虽无媚好,而多肉无骨,若不得力于欧虞,直是小厮描字而已”。董氏初学欧阳询,又从虞世南的临本中获取北碑结体,而褚遂良亦为董所取法,然而他认为若不得力于欧虞而单习褚字,便落入“小厮描字”的俗格,可见对欧字重视。再看其所作诸卷轴,欧字法度随处可见,其《云山墨戏图卷跋》中,欧字结体更为明显,董其昌对欧字学习可谓是不遗余力。
王宠
王宠,师承钟王,行草取法王献之以及颜真卿行草,并融入晋人韵致,自成一家。小楷取法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结合唐人小楷特点,点划淳厚,结体茂密,清劲秀雅而有晋人风韵。王宠最擅以欧法为本,揉和褚遂良、颜真卿、虞世南等等历代书法家的楷书特色,使得自己的楷书风格卓然有成,与当时的主流风格拉开了距离,而成为“吴门书派”的中坚代表。
张弼
他初学怀素,后学黄庭坚,笔法奇崛纵逸,自成一家,时称“疯仙草”。传世书迹有《草书千字文》等。《怀素书赞》有自跋称“家藏唐人《食鱼贴》真本,肥瘦合宜,学者所愿见,今得于丹阳令袁君仲美,因书此赞。”又云“弼得笔意十三年矣。今年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