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古钱币?
现在玩古币的都是有钱的,真正穷光蛋是不会玩古董的。 首先说最值钱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明代永乐年间开始铸造的“永乐通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朝初年规定钱币不准私自铸钱(除了皇帝和户部),所以市面上基本上没有明代之前的钱币了。而“永乐通宝”由于数量极少,加上明代初年的经济极度不发达,所以非常值钱,目前一枚小小的永乐通宝折二钱可以达到上万元,而且市场上也经常可见。
第二,宋代的“大观折四". 这枚钱币价格也不低,目前市场价格在600元左右。之所以值这个价是因为北宋末年南方十万个工场生产铜钱,但是当时铁的产量远远跟不上铜的产量,于是有民户用铁器跟地主交换土地,再用土地去换取铜来制造钱文。这种以物易物的办法导致许多民间的铁器质量差到不能用,而宋朝的铸币工艺又不太讲究,许多文字和图案都有问题,这就使得“大观折四"这种钱文错版连版的钱币价值大增。 第三,清末民初的各种机制币。 为什么把这一种算在里面呢?主要是因为这些钱币发行量大,但时间比较近,很多人还有保存完好的,因此市场流通量比较大。另外一方面,因为是机器制造的,所以每个字和图案都是非常规则的,这就给鉴别真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致使很多假币涌现,真品价格高,而多数的假币价格不高,一般人很难分辨,所以这种钱币的炒作性也比较强。
第四,清朝的雍正通宝。 之所以是雍正而不是清代的其他钱币主要原因也是在于其发行量。雍正是清初四位皇帝中最后一个废除“贱金银贵白银”政策的皇帝,他上台之后执行“银本位”制度,鼓励银钱的兑换,导致市面上流通的银元数量猛增,而银元的原料又是白银,于是朝廷又开始大量铸钱,以促进银元的兑换,而“雍正通宝”就是在此期间铸造的。
先秦货币
先秦时期是个大跨度、多民族融汇一体的朝代。当时,每个诸侯国、地方属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币种主要有环、刀、布、圜钱等形态。因中国幅员辽阔,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各个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还不十分密切,所以钱币就形成了一种地方风格和地方特征。如中原地区的铸币以布和圜钱为主,刀币以齐、燕等国为代表,滇、蜀、黔等西南地区的铸币以蚁鼻钱为代表,而楚国的铸币则是铲形的的鬼脸钱。
其中,圜钱的出现,则标志着由杂制货币开始向统一货币过渡,为后来秦朝统一全国货币奠定了基础。先秦货币中的齐刀、空首布、鬼脸钱、蚁鼻钱等已被我国钱币界定义为五大奇珍。
秦、汉至晋南北朝时期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颁布政令,明确规定货币统一为“秦半两”钱,并把圜钱的形状加以规范。秦半两开方孔圆钱之先河,被使用近2300年,延续了200多个帝王的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西汉前期,承秦半两旧制,依然使用圜钱,其形制、重量无大变化。西汉后期,由于王莽篡政,进行了两次币制改革,铸造了十多钟大小、轻重、形制不一的铜钱。著名的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契刀五百、壮泉益章、货泉等。王莽所铸铜钱虽然寿命短暂,但铸行规模很大,制作也极其精美,为历代所罕见。尤其是大泉五十,是王莽货币中最常见者,也是王莽币的典型代表。东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铸币由东汉五铢逐渐变为剪边五铢、四出五铢等;在钱币上加文字的有“货泉五铢”、“汉兴五铢”、“东魏五铢”、“北齐五铢”等,其钱皆小而薄。
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后,废除前代所有铸币,重新颁发五铢钱,史称“开皇五铢”。
唐朝于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新铸开元通宝钱,该钱的出现,改变了秦以来铸币的铢两称重体制,开开辟了以通宝、元宝为钱文的新体制。开元通宝钱在唐朝一直沿用,此后各朝各代直到民国时期,所铸的汉文或汉、回文合壁的铜钱皆为“通宝”、“元宝”、“重宝”、“圜宝”之类,这在中国货币制度史上是一项极为重大的改革。
自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2年)铸造第一枚年号钱淳化元宝开始,以后宋朝历代沿用,几乎帝君一登基就铸行以自己年号为钱文的货币。北宋所铸年号钱数量很大,主要有太平通宝、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治平通宝、绍圣元宝、元佑通宝、崇宁通宝等,此外,还有西蜀通宝、大蜀通宝、铁钱背折三、当五、当十等。北宋铸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首屈一指。
南宋年号钱有建炎通宝、建炎元宝、绍兴通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等。元朝虽然沿袭使用户口纸钞为主,但仍然铸行铜钱、铁钱等金属货币,元代铜钱主要通行于云南和京畿地区。元铸钱品种有至元通宝、至正通宝等。
明代建国初年没有铸钱,一直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才开始铸铜钱,主要有洪武通宝、永乐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等。清代,从清太祖天命通宝到末代清帝的光绪通宝,都有铸造,其品种有乾隆通宝、同治通宝、宣统通宝等。除了上述历代铜钱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曾铸行银币、铁钱、铅钱、锡钱、金饼、铅锡合壁、金银合壁及少量玻璃质的铸币,品种达两千余种,有的铸行数量极大,而有的则仅属少量试铸之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货币在漫长的铸造过程中,曾留下千余种不同钱文(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