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没有中国的称呼?

幸雅俪幸雅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有啊, 清帝国时中国一般被称为“钦察(音qiān jiā)”或“钦差”(音qiān jiā). 这是当时对“Ch’in Chia" 的翻译。 为什么是钦察和钦差呢? 这是因为“Ch'in-chia”原指由皇帝直接派遣的官员——这些官员拥有极高的权力,可以代表皇帝亲自审理案件,或者指挥军队、任命地方官。在清代,这种特使被称为“钦差大臣”;而由钦差大臣率领的军队则被称为“钦差军”。

由于康熙帝多次亲率大军进攻噶尔丹,所以又因为“Qiānjīa”还指“皇帝的使者(tributary)”,这个称呼大概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而“钦察”这个词则是乾隆年间才开始使用的,指代中国本土的人,并逐渐地变成汉语中的标准称谓。 (我最初看到这个解释的时候,以为“钦察”就是“钦差”的简称,但查了很多资料后发现了这里的“钦察”并不是之前的那两个“钦”字,而是一个独立词汇,并且最开始并非官方用语。)

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使团来到北京,其团员理雅各(James Legge)著书称,“中国人以‘钦’字称呼自己的国家,并将他们自己称为‘钦人’” 当然,这时的“钦”其实已经是一种尊称了。 不过,当英国人要求清廷开放台湾等地给英商贸易时,清政府就以“台湾地区属内府钦产,向无出洋贸易之处所”为由拒绝。

梅珂扬梅珂扬优质答主

清政府在对内表述“中国”时,主要是用来称区别于满洲发祥地的“中国内地”、“中国各省”。

在对外关系上,清政府使用的名称为“大清国”,以“天朝”自居,如《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就是以“大清国”名义签订的。同时,清朝还允许外国人称“中国”、“中国内地”,其时“中国”的含义指大清国的“中国部分”,而非“满洲里”、“蒙古”。

清朝的“国号”为“清”,是“满洲”或“满清”人的国家。在1644年以前,“大清国”一直在东北地区,“满洲”(旗人)与“中国”(汉人)还没有混在一起,因此,“大清国”和“中国”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在对外交往中,这个界限还是分明的,例如沙俄一直称清廷为“满洲人”政权。1644年清军人关入主中原,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清朝。

但是“满洲”人还是保留了原来“八旗”制度和生活习惯,他们不与“中国”人同住,以“满洲”和“中国”相对待,清朝内部的文件中也以此相区别。

清朝在与外国交往时使用“大清国”名称,1816年英国派阿美士德来华时,清朝给英国的照会中就以“大清国”相称,不允许称“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南京条约》,就是以“大清国”和“英国”两国名称签订的。“大清国”名称使用一直沿用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