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童狮子值钱吗?
童狮,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对少年姿态的狮像,另一类是以少狮配多狮的“狮群”。 以少狮配多狮的“狮群雕”中,又可分为几小类,有的将两只幼狮拱卫在中间,四周环绕着五只或七只成年狮子,这种布局可能寓意着“二龙戏珠”、“五岳朝宗”或者“七贤起舞”;也有的是一只大狮子在前面,身后依次排列着3只、5只甚至7只较小一些的狮子,这种构图可能寓意着“太师少师”(也作“太山少山”)、“三羊开泰”、“五福临门”等等。
还有一类“狮群雕”比较特别,它不是以少狮配多狮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单狮与多狮的组合来展现,而且往往是雄狮和雌狮分列两边,中间是一群雄狮,或是双雄争位,或是四雄朝拜。这种组合,有可能是为了表现“天地之中”、“阴阳调和”,或者是“二龙双凤”、“四海升平”等等。 以上都是将“狮群雕”按照常见的规律进行分类。然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雕塑作品会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所以不能僵化地按照上述模式进行分类。例如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亦称汉画像砖)中所展现的“狮群雕”就颇为独特,这块画像石的尺寸不过0.13米×0.28米,却刻有4只狮子和3只麒麟,它们围绕在一个圆框内,显得十分紧凑。关于这个“狮群”的结构,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是能够确定的一点是,它应该是“对称”结构的,因为从左侧的狮子和右侧的狮子分别由一对并列的麒麟所连接,而中间的狮子则被两边的狮子夹在中间。
曹奕优质答主中国产狮的历史非常悠久,殷墟中出土的商代石刻“妇好三联版”中已有象形文字“师”与画像“师”,可见商周时我国就存在狮了,周朝的京畿地区(陕西中部)也时存其踪迹。古代志书中多有记载。陕西勉县“县东十里有狮滩(今狮子坪)其下有狮穴,冬月雷吼其中,群山皆振”。陕西户县“三过原……其下有师(狮)穴,恒闻其声,故名”。江苏武进县“晋隆安中(397——401年),有狮群游京口(今镇江),一狮迷途……来至县界……”
可见陕西、江苏等省市在前秦时代都出现过狮群、狮患,直至南北朝、唐代还有记载。北魏杨范《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有二狮子,为胡人所获……其狮子则在洛东市”。北齐王琚《春日赋》中有“青牛中门而入槛,白狮子道外而出樊”之辞。《太平广记》卷464《杨素》载隋初陕西户县有狮“每食一村,村人苦之”,杨素将它射死,“帝(文帝)令京兆献其皮”,宰臣裴矩奉圣旨将狮皮置于太极殿前,令“四夷朝贡者观之”。这头狮的皮毛显然很出色。唐代京城长安与洛阳都有饲养的狮在宫市内展出并用于歌舞百戏表演。《唐摭言》卷九则记有武则天从广州索来两头狮入长安。
到了宋代,“狮儿”有更确切的解释:“即狮之雏也”。宋《清异录》载苏州有“周师儿戏,驯师子五六头,……人皆骇之……或击球,或踏索,或衔杯,请钱,以鼓鼓起舞皆毕,观者以手自劳。”说明苏州有一周姓驯狮班子,最少养有五头狮用于做戏和表演,可能以雄狮为主。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的瓦肆、耍市中常有雄“师(狮)子”,表演者都是来自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的“西马客”,他们从川陕带来“教成兽禽,如猴、象、师子之类”,在“闲闲堂子”等茶馆饭店做戏。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产“雌狮儿”或“狮儿”,比雄狮小得多(长仅尺左右),但形状神气较佳,皮毛更胜一筹,有“西域麒麟”、“蓬莱小兽”之美称,更适于制成“狮球”或其它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