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受到了哪些破坏?
不请自来,我来说几个近年的例子吧! 2014年3月8日凌晨,香港海洋公园发生大火,造成包括36具海豚标本在内的400余件文物受损。 2014年5月,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明水中学旧址发现地下埋藏着一座四层楼的建筑,经考证该建筑为清末著名爱国文人王懿荣故居,因学校建设而被迫迁出的文物遗物达千件之多。
2014年7月底到8月初,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举办中国艺术精品展,其中130余件文物是法国国立图书馆馆藏的古代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物都是近代以前由欧洲传教士带往海外。在展览开幕前夕,主办方却收到中方发来的通知,其中有60多件文物因为质量不良或存在争议被中止展出,令法国方面十分意外和失望。 有评论指出,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但国外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在展出我国文物时仍受不少限制,有些甚至需要中方的具体指导。此次展会双方沟通不畅的问题或许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5年6月16日晚,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的中原文物研究所院内突然起火。这座三层建筑内存放着包括夏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历代陶器、书画等多种类型文物共计700余件套。
战争破坏
自近代以来,战争成了危害文物最大、也最直接的破坏因素之一。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文物的破坏造成了两场浩劫。近代以来西方大国对中国长期的探险考察,表面上是研究古代文化、探寻中古未被发现的历史,实质上是利用不平等条约,以考古为名大肆攫取中国古代文化珍品,并由此滋生出一个庞大的文物倒卖市场。“文化大革命”十年武斗的恶果也波及到文物上,在这场内乱中,仅据1966年至1967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被破坏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有41978处,被抄家和破坏的馆藏文物达146万余件。
自然损害
自然损害主要包括水患、地质运动、地震、风蚀、雨害、潮害、虫害、鼠害等。中国的疆域南北纵横5000多公里,跨越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多样,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古代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分布于中原及江浙等经济文化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很容易受到洪水的侵害。在寒冷地区,由于气温变化剧烈,冻融自然交替作用,土质及石质文物风化严重。还有部分位于地震区,地震对石窟、古建筑的破坏极为严重,1933年四川茂县叠溪发生特大的地震时,附近的羌寨和附近有古迹在1至15分钟内即被毁平。在虫害、鼠害方面,馆藏文物中的字画、丝织品和木质文物易遭到损毁。
人为破坏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人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将古籍图书作为废纸出售,或者用来包油瓶、卷烟卷或糊盒子。如在一次文物普查时,曾在某图书馆的废纸堆内拣得西夏文的经卷、文书。在西北农村,过去曾用古长城的砖或烽火台来盖房屋、修渠,把洞窟内的塑像搬出来当石头使,或烧制石灰。把古遗址上出土的砖瓦用来盖房,用有字的纸包装废品、作废纸售。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也给文物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在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加固时,用现代钢筋水泥加以涂刷,使建筑物的本体改观,丧失本来面目。过去在石窟和古塔上安装电灯,用石灰、水泥刷饰石窟和碑刻,用钢筋、水泥建寺筑塔、保护壁画、修筑古塔和其它古建筑等,都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将会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灾难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