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化的多样性?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在宋朝(960-1279)以前,中国的教育,是世家大族和文人学士才能拥有的特权。普通百姓没有资格接受教育,所谓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的是让老百姓去服从统治就好了,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而服从;宋朝以后,才开始出现平民可以通过科举考中进士当官的现象——当然,这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也是来源于前朝延续下来的制度,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中国文化从唐朝开始(实际上应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就具有了平民色彩。但是,这个时期的“平民文化”,是以士族门第为依据的,也就是说,士族和平民之间,是有明确的界限的,所谓“九品官人法”,指的就是这个等级区分。士族的文化,毕竟是精英文化,哪怕再怎么平民化,其本质依然是上层的,即使写诗词歌赋,也依然表现出高雅的气质来,如柳永写的词,尽管通俗,但毕竟有文人的风雅气象。到了宋代,由于士族门第已经不再重要,所以文化开始了真正的下层民众普及,虽然也保留了士族文人特有的清雅韵味,但是,下层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的空间,于是,我们见到了“宋词”“元曲”——虽然元代的杂剧、散曲存在着明显的市民俗文学的痕迹,但不可否认,它们是传统精英文化的延伸。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商业经济的活跃,市民阶级的力量壮大,文化领域出现了小说《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金瓶梅》、《牡丹亭》(汤显祖)等等,这些作品或反映市井生活,或继承古典名著,虽不能说全部,但是很多都反映了市民阶层的需求和精神向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末明初,出现了所谓的“书会堂”,相当于现在的编剧协会,当时最有名的“书会”,叫“铁丘园”,里面聚集了不少文学家,他们以民间故事为素材,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比如《三侠五义》(石玉昆)、《封神演义》(许仲琳)等,这些小说,继承了唐宋以来文言小说的精华,又适应了市并大众的文化需求,是真正文坛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