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写意画怎么形成的?

茹丽华茹丽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绘画在汉代以后形成了“写意”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的文人画开始萌芽;唐代开始发展起来,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家最为著名;宋代的文人画形成主流;元代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一派人主张“书画同源”“书法入画”(其实这种理论宋人早就有了),提倡文人画;明代徐渭、清代恽寿平、现代张大千等人都以写意著称于世…… 那么到底什么叫写意呢?我个人的理解是: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指那些不拘泥于形貌、生动自然、风格潇洒的绘画作品,而这样的作品主要是由笔墨构成的——当然也不完全排斥其他材质(如纸绢等材料)。

我们看徐渭的画,全是浓墨黑墨,但是笔势极为流畅灵动,黄宾虹也爱用浓淡相间的墨块作画,这都属于写意的范畴;再看当代画家袁运甫,他善用白色颜料作山水画,而且笔法极为流利,给人的感觉也是写意味道极浓。 其实写意并不是一个完全主观的概念,它也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的审美趣味是一个从“神似”到“形似”再到“神似”循环的过程——这个现象很值得深入研究。另外,社会风尚、文人性格等等非艺术的因素对写意画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丁洋溢丁洋溢优质答主

一个民族的艺术风格,是在这个民族的生产劳动、生存方式、民族气质与思维习惯形成的审美意识中孕育和发展的,它常常以本民族的美学思想为基础,以民族风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建筑方面,西方的教堂与中国式宫殿;雕塑方面,希腊神话人物与中国陵园石人;绘画方面,西方的写实油画与中国的写意画,这些都是东西方两个民族审美意识的体现。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思维理性、道德规范和善于从事生产劳动的民族。在审美意识中,把伦理道德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放在审美评价的首位,而把纯工艺的技巧和纯感性的形式美放在从属的地位。先秦美学,把“和”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比兴”手法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重视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装饰效果。秦汉以来,人们在艺术实践中,又发展了“气韵”、“神似”、“意境”等更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美学精神。东汉张衡描绘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京赋》)的西施,就是这种“气韵生动”、“美在神韵”美学思想的体现。

在绘画理论方面,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绘画“六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继承了“六法”论,总结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立意”)和“得心应手,意在笔前”(“用笔”)两条创作经验。画家王维著有《叙画》。在山水画上主张“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妙创山水”。五代荆浩著有《笔法记》,提出了“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宋代韩拙著有《山水纯全集》,提出“论气韵”和“真境、神境、妙境、意境”等美学范畴。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还总结了山水画的透视规律。

这些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经验,是我国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对艺术的贡献,它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求在描写客体(物象)时寄寓主体(画家)的情感,使描绘对象不仅美在客观物态,而且美在“传神”、“气韵”、“意境”、“韵味”和“趣味”等主观情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