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时的钱什么样?
1950年10月,我国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券,作为金圆券的替代货币。 当时新币刚发行的时候,物价还很稳定,老百姓手里的钞票还不值几个钱。 到了1953年底,全国工商业者已经不到4%了,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被人民公社化,工农联盟巩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195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发行人民币和人民公社统一购粮凭证的决定》,宣布停止金圆券和银元券发行并收回流通,同时,以人民币为惟一合法货币。 从此,我国进入了人民币时代。 因为第一套人民币是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这张纸币的正背面分别有汉、蒙、朝、维、托、俄6种文字,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苏关系良好,很多领域需要苏联援助,而钞票这种重要的金融产品自然也不例外。所以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带有很明确的苏联印记。 但是进入60年代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不断给中国人甩脸子。
为了摆脱苏联的控制,我们开始了自主设计钞票的路程。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开始设计,1956年发行。这套纸币不再像第一套人民币那样印满汉字,而是将主要语种确定为中文和拉丁文,正面主图案是工、农、商、学、兵形象的浮雕,背面则是雪山和草原等景色。
虽然外观上发生了改变,但2元纸币的正面仍保留了一颗星,这意味着只有新中国成立时才有的荣耀被保留了下来。 由于第二套人民币是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发行的,所以它比第一套人民币更加谨慎。除了1957年和1958年分别增加发行10元、50元两种面额外,没有再增加新的人民币品种。第二套人民币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和10元10种面额,其中10元仅发行了5个月就被暂停发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在原北海币和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的基础上,统一发行新的人民币。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成立,同日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也称“1949年人民币”。
1949年人民币从10元至50000元券26个面额,由于战争和生产因素影响,50000元、30000元、20000元、10000元、5000元、2000元6个大面额币值券种没有发行实物,只存留有设计资料和样张,未真正流通;实际流入社会有:1000元(3种图案)的币值券种,在各地少量流通之后1950年即全部收回;投入社会实际流通使用的只有1948年解放区货币的6种币值券种:500元、100元、50元、10元、5元、1元,共11种图案,其票幅大小不一,票面设计风格独特,色彩鲜艳,主题突出。由于当时战争尚未结束,百废待兴,受当时政治、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1949年版人民币纸张、油墨、制版等方面质量较差,其规格、防伪技术等很不完善,且26个面额、种类繁多,不利于流通。
1949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1951年国徽图案1角至10元22种面额第二套人民币设计方案。自1951年下半年起新版人民币分期分批陆续发行到1955年7月20日开始陆续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纸币,历时四年,才将第一套人民币的流通工作全部完成,1955年5月10日正式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为解决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严重混淆民间交易计算习惯、不便流通使用的缺陷,第二套人民币从1分至10元各券上都注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1分至3元12种券别大小一致,并与第一套1元券大小相同,其10元券比1元券约大30%,是我国第一套小面额本位币货币,第一套人民币于同年7月起陆续停止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