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套硬币多少枚?
1955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对人民币钞票实行发行制度的决定》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以下简称“一版币”)。 “一版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8种,100元券10种。此外还有1分与5分两种辅币。由于当时的经济体系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流通中的货币以现金为主,因此这套货币的印制量非常大,有些面值较大的纸币一个生产批次就有上亿张。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印制“一版币”的车间就达30多间,各种机器设备100多部,员工2000多人。而到1957年底,这套钱币全部印完下架。
目前这套诞生于60年前的钱币已成为收藏市场中的热点品种之一。不过,因为发行时间较早,留存下来的品相好的很少,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和污渍,完整品很值钱。比如1953年版的一分钱纸币,目前的市场价已达500元。
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第2套新版人民币,简称“二版币”。由北京邮票厂印制。共有16种票面,分别有1角、2角、5角、1圆、2圆、5圆、10圆、20圆、50圆、100圆、1000圆、5000圆、10000圆、50000圆、1000 00圆和50 0000圆。 第二套人民币在1999年发行了1000万枚小全套(含50元、500元、1000元三种钞券)后,至今已经停止了流通,市面上的存量并不多,而部分较大面值的钞券存世量少,价格很高,如1000元券为第四套人民币中发行量最小的一种,仅发行了1000多万枚,目前全新品相的单张市场价格在1.2万元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0种面额,12种版别,合计35个品种,面额最大的为50000元,最小的为1元,其票幅规格是长15厘米,宽6.5厘米,它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在解放区流通的同时也进入国统区,它对于促进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以及在全国解放后对稳定物价和恢复经济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第一套人民币存在面额、版别过多、防伪性差、容易制造假币,以及作为第一套发行无留存量等特点,已不宜再继续使用。
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是在我国财经工作实现进一步统一,物价稳定,经济逐步繁荣,国家财政经济实现了根本好转的情况下发行的。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考虑到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年代较早,面额结构和票面设计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经济活动的需要等原因,1962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的通知》,责成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制工作,在经过认真研究、策划、修改设计和充分做好各项准备条件后,自1962年4月20日陆续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是在1962年4月20日起陆续发行的,它与第二套人民币混合发行、流通使用14年。为做好新旧人民币的兑换工作,第二套、第三套人民币混合流通使用了4年。在1964年4月底,国家对第三套人民币的流通作出具体的规定:第三套人民币仅限于市场流通使用,第二套人民币除限制定额本币券和硬分币在各地区停止流通使用外,其他各种版别纸币与第三套人民币混合限价流通使用。在混合流通使用期间以及1967年和1968年发生“文革”运动的特殊情况下,仍发行一部分第二套人民币,作为第三套人民币混合流通、代替1953年版及1958年版的同种券别的过渡性质使用,直至从1973年起才全部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的流通,在第三套人民币的10元纸币发行10周年后,它于1980年5月15日起停止流通使用,全部完成了它担负混合流通、代替1956年版10元纸币流通的使命,并被代替的1956年版10元纸币同时停止流通,从而使第三套人民币在1980年5月15日完成向单独流通的转变,开始单独限期流通使用,并按时间及按各地规定分阶段地继续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的流通,“文革”前、后分两次停止流通部分第二套人民币,至此,第二套人民币彻底退出流通市场。第三套人民币于1999年停止发行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