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有错版人民币?
错版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印钞过程中漏印、错印,或者是钞纸出现瑕疵导致的“残次品”,另一种则是在流通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严重或者流水号重复等原因导致的人民币纸币出现错误。 不过这两种类型的错版币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由于制币流程中的某道或几道工序出现失误造成的,因此其收藏价值大打折扣不说,甚至还可能因为某些缺陷造成无法流通和使用! 不过因为我国的纸币回收制度较为严格,所以错版币的发行量并不是很多。
在2018年举行的拍卖会上,一枚1953年的布票只拍了2.4万元;而同样来自1953年的“黑十元”错版币,则是被一位姓王的收藏者以70万元人民币收入囊中。 而今年春季,在北京中贸圣佳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中,一件编号为PR5961的“第叁版人民币伍圆民族人物图案”票样以21万余元成交。虽然名称叫做“票样”,但它其实属于“未发行的货币”的一种,由于其未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所以也称“未流通币”。 这件拍品的持有人是著名收藏家孙仲汇先生,据他介绍,这件藏品是他多年积累的“镇宅之宝”。
除了上述这两件拍出高价的“错版币”之外,前几年还出现过“荧光错版币”——在紫光灯下,第五套人民币50元的“水波”图案会出现“RMB”字样。 虽然此类错版币备受热捧,但也有收藏人士表示,此类“荧光错版币”并没有真正的收藏价值,甚至可以说毫无价值可言。 因为我国对荧光防伪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用于检验真假钞票使用的是“荧光油墨检测仪”,这种检测工具通常由银行等机构自行采购和操作,普通人是很难获取的。而且即使买到手也无处可放,因为市面上根本找不到能放置它的容器…… 所以这些所谓的“荧光错版币”其实只是印刷工艺不到位导致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错版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