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邮票有收藏价值吗?
个性化邮票并不是新出的品种; 然后,个性化邮票其实包含两个品种——普通邮资和航空邮资(以下简称普票和航票)。但一般我们讨论的个性化邮票仅指普票而言,因为可以查询得到相关数据的是从1995年的“吴作人创作八十周年”开始发行;而航票由于数量极其稀少,且大部分都寄送给了国际友人和机构,国内很少见到,因此并不适合讨论。所以这里只谈普票的个人看法。 个人认为,普票的收藏意义大于其商业价值和邮学研究价值。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邮政部门从未对这种邮票的发行量做过正式的统计,因而我们无法获得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可以得出几种推测的数据来源,一是看该邮种是否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如文教题材的“孔子诞辰2500年”),二是观察市场上是否有大量的印制版,三是查看当地邮展中的作品,当然最直观的还是看当地邮局是否大量出售,如果有的话就可以进一步判断。不过,即使是上述三种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很多”,那也未必能真正反映出实际的发行量,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具体的销售情况。毕竟就现在的国情来看,很多地方都没有严格执行“零销售”的做法……
二、同上,因为缺乏官方的统计数据,因此对于此类邮票,我们只能从侧面推测其市场的活跃程度和前景。 个人认为这类邮票的市场潜力巨大,原因也很简单——人们对其的需求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只要会买的人越多,需求就越旺盛,进而市场价值也就越能体现出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说的活跃性和前景是针对整个系列而言,而不是单指某一套。
三、这个问题很好笑,但也很现实。我认为任何符合道德和法律规则的收集行为都理应得到尊重,况且这些“垃圾”本身也存在一定价值。如果真要说应该怎么做,或许应该鼓励收集者将“垃圾”转手卖掉或者投入适当的资源加以利用,而不是将其直接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