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制品有收藏价值吗?
铜币,是古代货币的一种形式,在明朝弘治年间开始发行,到清朝光绪末年(1908年)结束流通历史,距今约650年的历史。 由于我国历代以来都采用铜钱作为流通货币,所以铜钱制造数量巨大,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钱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不过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开元通宝”,这是李世民在位时发行的钱币。
除了自己本国的钱外,很多外国来使也会带着本国流通的货币,用来购买中国商品。而中国的特产丝绸、瓷器等,也是用铜币购买的。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白银产量和贸易量的增长,民间广泛使用银锭或银子交易,使得铜币的地位一路下滑,至明末清初逐渐退出了主流货币的历史舞台。到了乾隆年间,政府为了充实国库,还曾经强制命令民商以银代铜,使得大量的铜币被熔化,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巨大的货币流失。 虽然最后清廷采取奖励生产、鼓励开采的措施,使得铜币的产量大增,但因为其本身价值较低且流通已经大幅萎缩,所以在人们生活中普及程度已经远不及前朝。到了鸦片战争后更是直接贬值,一元钱只值十文钱的铜币了。最终,在中国近代史上与纸币一同成为了国家法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经济发展需要庞大的铸造费用,加上当时国际环境复杂,为了不被别国卡住经济命脉,因此决定自行发展金融体系,不再使用银元、铜币这类外来货币。于是从1948年起,各根据地开始发行人民券,并用行政手段大量收兑民间的银元和铜币,统一全国货币。自此,铜币正式退出中国货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