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年银元是真的吗?

阙婉兮阙婉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13年(民国二年)我国首创币制,从该年度的第二套人民币开始,把银圆改成“纪念币”。将以前的各种银圆称作为“旧币”、“银圆”等,与“纪念币”相对而言,1914年(民国三年)正式称“银元”,简称“银”或“元”。这就是“银元”的由来 。如从“袁大头”称“银元”开始,至1935年“废两改元”日止,我国有14年历史的银元才正式退出中国银币的历史舞台。那么,你知道,民国二年银元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相关知识吧。

据相关文献考证,中国的银元最早产生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当时,广东省总督张之洞委托法国著名的金融家、实业家乔治·卡尔桑(George Carleson)为顾问,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广东广雅茶叶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瓷器和金属茶具,其中包括银茶具。这些银茶具上印有“广州市广雅茶叶有限公司制”字样的款识。这就是中国钱币史上第一批银袁大头。此后,清末民国时期的银圆上都印有“中华民国”字样。

1912年起,中华民国元年,清朝灭亡,已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国,故1913年起各国对中国之称谓改为“民国”,“大清帝债”改称“民国帝债”,银币改称“民国币”,铜币改称“菊花币”。

1914年(民国三年),民国政府为了维护货币的权威性,对银圆进行了整顿,将市面上流通的各件银圆统一收回,销毁重铸,同时也规定,今后铸造的银圆均不能少于九成银。并且规定银圆为我国的本位货币,以一元的价格发行之“袁头币”(即银元),与以库平银一两发行之“袁像币”(即袁大头)并行流通。各省铸造的银元,正面均镌有各省区之名。“袁大头”又称“袁头币”“袁像币”“袁像银”“京币”等。这为中国史上最后一种不值钱的不兑换白银硬币。这是银圆的大势所趋。

据考据,袁大头银元的诞生与近代上海商埠的兴起有一定关系。那时,上海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商品原料加工中心,但与之相应的是,上海没有一家完整的铸造机制,所需要的银币和铜币都必须从外地调运。为了自身的利益,上海的一些商人开始在当地铸造机制银元、铜币。

起初,此类银元铜币铸造量不大,成色、的重量也都有所区别,没有统一的标准。后来,为了限制商人擅自铸币,政府严格规定了成色和重量,并承诺不再铸造银元和铜元。但是,政府的规定并没能阻挡商人私自铸币的企图。只要有利可图,总有人会打破政府的禁令。商人私下铸币的行为,无疑打破了政府的规定,扰乱了市场秩序。一时间,市面上流通的银元、铜元的质量参差不齐,偷工减料的情况屡有发生,“杂色”银元和“花边”铜元更是风靡一时的沪上时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