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德画有收藏价值吗?
在中国传统绘画“花鸟鱼虫”的大家族中,鱼题材是其中的佼佼者。历代有许多这方面的擅长者和创作高手。他们的精品佳作,不但在生前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在身后其作品也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在艺术市场上不断涌现令人惊喜的成交记录。著名国画家李冠德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冠德,1944年生于长春,祖籍山东掖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中国海峡两岸关系书画家协会理事、世界艺术家联合会艺术顾问、日本东京艺苑客座教授。1986年入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研修,受教于李可染、黄均、刘勃舒、姚治华等大师,并得王雪涛、周思聪指教。1990年旅日研修日本画并举办画展。其作品1996年被中国当代博物馆收藏,1997年入选北京国际造型艺术中心第三届年会,并荣获国际银奖,2000年作品获“2000中国·吉林—中华情全国书画艺术创新大赛”国画一等奖,2003年作品参加北京国际美术年展。2006年5月在日本东京银座成功地举办“中日名家联合大展”。近年来,在北京、山东、长春、吉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传略被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传记》,其国画作品被编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著名人物传记》和《东方之子》等典集。
纵观李冠德的国画作品,鱼是其创作的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他笔下的鱼千姿百态,各尽其妙,笔法简约飘逸,设色艳丽多姿,构图新巧,风格清新明丽,可谓形神兼备,雅俗共悦。他不单追求客观对象的形似,更重要的是追求生动的神情与气韵,笔墨极为精练。其鱼图或水族同框,或单独入画,或悠然游荡,或静止不动,甚至或有或无、若有若无,令人观之,似有身临其境之感和回归自然、向往自然之意。在绘画技法上,作者不但秉承了传统的勾勒、点厾、没骨等画鱼手法,而且在实践中独出新意,探索出“泼彩写鱼法”。他吸取西洋画、日本画注重色彩造型和光感的特长及其对色彩冷暖关系的处理经验,运用水墨和彩色颜料的互渗的技法,利用颜色的不透明性和对绢底的遮蔽性,在生宣绢素上泼水泼颜料,以鲜丽的色彩来造鱼形。通过生宣纸良好的吸水性,使淋漓的水和浓艳的颜料在自由渗透、融汇之际造出墨渍、色迹和色斑,使宣纸反差极显的本色、水色、墨色和彩色,在相互融浸、渍渗和晕化之际自然地形成大泼大破、大开大合的画面墨色和色相变化,以浓破淡、以淡破浓,色色相融叠化,笔无定踪,色无定法,在墨和色、水和色的融合滋渗和变化之际幻化造出生动的鱼的身体、鱼的色彩,造出鱼的神韵和精神。在泼彩的过程中,使笔和色、色和色、色和水、色和纸绢,乃至线和色,自由地交流、交融、交辉、交焕。在用笔方面,多以书法用笔入画,在笔法的变化中注重对中锋的运用。笔在运行时有轻有重,线条有粗有细,中锋圆转,使转有度,线条圆润爽利而有弹性,力透纸绢背,具有一定的份量、穿透力和“骨气”。在造型上,善于以浓丽的墨色和颜色在纸上晕化出鱼的形体,并用简化的线条勾出鱼眼、鱼鳃、鱼鳍。在色墨、色色、色线的融合交织和变化中,在笔随情生意会、无拘无碍、洒脱自由、纵横奇肆的书写中,在“以神写形”的大写意笔法笔意中,生动地表现出鱼在水的环境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逍遥自得的自然的“天性”和生命意识。画面上,那些活泼的小鱼嬉戏于碧水清潭之中,或在水草、贝壳间游玩,或在藻荇、淤泥中寻觅食物,或互相追逐打闹,或闲逸悠然徜徉,或仰泳,或卧泳,或倒游,或静止不动,姿态各尽其妙。鱼儿与水、鱼与鱼、鱼与装饰物之间互相映照、映衬、照应、烘托,使画面生动多娇、意趣横生、空灵、恬淡而静谧,充满着诗的意境和画的美感。
李冠德的“泼彩写鱼法”,是对传统中国画的一次革新,在中国画中注入了装饰美感的质素和光感等西化成分,是中西合璧、革新中国画的又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的学术意义。可以预见,这些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术价值的进一步显现,其升值的潜力和收藏价值将愈益增大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