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澍雨的作品画家是谁?
阴澍雨,1974年生,河北雄县人,现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重彩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研究员工作室画家,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画家、院务会委员。
有“大势”才能“有大为”。“大势”者,即宏观、全面地把握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在花鸟画领域,长期以来工笔与写意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其笔与墨、色、水以及与造型之间的复杂关系,尚未得到全面的总结,这便给今天的花鸟画实践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如何在花鸟画这一古老的领域中推陈出新,开掘出一条有别于前人的新路,这在一定程度上考较着一个画家的“大势”。多年来,阴澍雨一方面以工笔花鸟画创作为主,但同时又在努力推进以“没骨”为特色的写意花鸟画实验。“鱼龙潜跃水成文”,在工笔、写意两个花鸟画领域之间自由出入,这使他能够相互参照、相互观照,在相互观照中相互促进,从而以全局的眼光思考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大势”。“工”与“写”之间往来自如的状态,一方面使他的工笔花鸟画的制作成分被有效稀释,从而形成“工而不滞”的特点,避免“匠气”之感;另一方面,“工笔”的精致与耐心又逐渐内化为他的艺术气质,这使得他笔下的写意(没骨)花鸟画“写”而不“野”,更富有精致典雅的审美特征。
当然,“大势”是一种战略眼光,如何在每一方阵中切实推进战术上的深入,则决定着一个画家能否“有大为”。在工笔花鸟画的实践方面,如何在吸收与借鉴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油画的表现语言,始终是花鸟画画家着力探索的问题。在这方面,阴澍雨一方面对北宋徐崇思的《蜀葵图》、于安道(传为赵佶)的《红蓼白鹅图》以及明代沈周的部分“写意工笔”花鸟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消化,另一方面又对西画造型和渲染方法进行了细致的研习,从而逐渐形成了他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形神兼备”与“骨法用笔”的特点。在造型与设色方面,他主张在传统“以意取象”的原则下,吸纳和借鉴西画中注重对物象结构与环境色、光源色研究的科学态度,从而在造型与设色方面保持了坚实的“形质”特征。在用笔方面,他既注意中国绘画中“一管之笔”对“万类之相”的表现规律,同时又在“笔”与“色”“水”以及与造型之间的复杂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这一方面,他充分借鉴了宋代花鸟画工整严谨的“双钩设色”法,既保持了精谨细腻的笔法之美,同时又注重随类赋彩,通过色彩的冷暖、明暗、深浅的微妙变化,使物象在精谨周密的“骨法用笔”之下保持着一种“浑沦”的精神,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匠气”和“火气”。他作品中的“写意工笔”特征,往往使观者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古雅静穆、清新脱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