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胭脂红有收藏价值吗?
胭脂红又名洋红,它始产于康熙朝的景德镇御窑厂,为宫廷垄断之品种,专供帝后及达官贵人享用之用。当时西方传教士云集中国,他们中不仅有熟悉中国官窑制造与进贡制度者,而且还肩负向本国传播当地文化与科技之使命。因此,欧洲的化学颜料被带入中国,其中就有含金isomorpous(金紫晶)成分的“金红釉”颜料。康熙时期出产的胭脂红,因含有微量金,其呈现的色调较为正且凝厚,一般使用于杯、碟等小件器物上,鲜见于大件器物。康熙晚期胭脂红品种的烧制成功,使宫廷彩瓷品种更加丰富,色泽更加艳丽夺目,艺术水平更臻完美。胭脂红创烧成功之后,雍正与乾隆两朝不仅继续烧制,而且品种更加丰富,使用范围更加扩大,且与欧洲进口的金红釉色相比,毫不逊色,成为当时外销欧洲市场的重要品种。
雍、乾两朝,胭脂红的呈色风格各异,有浅艳或深暗的区别,浅艳者似中国传统的“少女红”,深暗者则具有欧洲传统的宝石红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胭脂红属于低温釉上彩品种,故常与釉下蓝彩或釉上粉彩配合装饰,使器物产生更加娇艳绚丽之艺术效果。乾隆朝后,胭脂红品种继续烧制,尤以嘉庆朝为盛,其制作工艺沿用乾隆朝之旧制,呈色也较为纯净,与乾隆朝相比则略显浅一些,但仍具有较强的鉴赏性与较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