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两银锭有多少克?
清朝的十两银子比现在的500克要少一点,准确讲应该是465克,这是按照当时的十四两一斤来折算的。
银锭因当时成色不一,各省私铸,其重量和成色都不合格,有的不足十两(450-460两),“银钱不相符同”(即足色或成色好的银子,重量轻;重的银子,则成色不足)。所以出现“京平”、“关平”、“宁平”、“湘平”、滇平(滇平尤重,1两约等于外省1.1两)等的叫法。所谓“平”,即标准之意。一般外地银子,须经铸钱炉房化验后,按照成色的优劣、重量的轻重兑换成京平(京平每两约465克),方能在京城流通。
古代的计量单位与今天有所不同。
两(liǎng)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两字最早不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在战国时的简牍中则较为多见,如:“襄有百两贡重”。“舍其半两之重”等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下令废除各诸侯国的货币,实行以黄金和圆形方孔“半两钱”为主要货币的币制。自此“半两”也成为专有称谓,专指“半枚铢”。
古代两的计量单位换算:隋、唐之前,1斤=16两。半斤八两,就是由此而来。宋、元、明、清1斤=16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