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白水晶朝珠么?

敖欣琪敖欣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玉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影响,玉的“五德”说,把玉人格化,是儒家“道德比玉”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外在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玉”就是最高尚人格的写照与象征,是道德力量的物化和行为规范。所以玉器在古代的祭祀和礼典制度中有着重要地位。

白氈晶

清代乾隆是近600年来治玉工艺最为繁盛的顶峰期,尤其是乾隆的前中期,政治昌明、国库充盈,他不仅崇尚儒教、道学和佛教,又酷爱治玉玩古,于是广罗各地玉匠,扩充琢玉作坊,下令将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子料 ”制作成器,命玉工制作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器皿,还从宫中和内府选取大批珍藏古代玉器和他收藏的“古玉”,令玉工临仿再制和改制。乾隆在位的60年(也有说是50年)中有20年专门在《御制诗》中记下制玉御旨250余条,其中有“玉器皿非雅驯,切不可令内务府进购”、“除玉制荷包可做,余者一概停止”、“新制祭器不可尽用玉料”、“宫禁中不可多用玉件”等言辞。乾隆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言行,是受到传统文化中“玉文化”思想约束的结果。虽然乾隆酷好古玉和玩赏用玉,但他十分清楚玉器的“礼用、陈用、器用、佩用、妆用、玩用”等性质,所以其制玉旨意中反复申明玉的“礼器”、“祭器”以及其“用”和“陈设”问题,“切嘱戒奢从简”等,可见其治玉思想是受传统文化中玉的“道德比德”和“天人感应”等约束,对玉器在社会和朝廷中的使用性质和范围有严格的约束和控制。如其“玉器皿非雅驯,切不可令内务府进购”,就是对玉器“器用”问题十分明确的申戒。因为玉器在“用”的问题上有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从汉代起玉制的酒器或茶具即被用作祭器,在民间根本不敢使用。在清代玉“酒器”、“茶具”等玉制器皿是专为“陈设”而制的玉器,并非当时人饮酒和饮茶之实用器皿。由于“玉有五德,金有三德”,青铜器不能单独使用作“祭器”,只能与“玉器”配套使用,青铜器只能作“酒器”、“食器”、“乐器”等“器用”和“陈用”,不能作“礼用”和“祭用”。因此在清代玉制的“祭器”和“礼器”都十分贵重。

白花晶

因此,清代玉器在当时社会和宫廷中有十分严格的用玉制度,其使用范围和使用性质也受到传统文化中玉文化思想的约束和控制,玉在古人生活中并非像现代人可随意佩戴和使用。虽然清代也有水晶制的朝珠,但制作非常极少,并无其它玉器,其原因是玉有“五德”,水晶无德和无“德”的比玉之说,水晶仅是一种通灵之石。清代虽然没有严格的水晶用制度,但受玉文化思想的影响,水晶根本不可能与玉相比和相竞,所以其在社会和宫廷中使用被严格限制,制作的水晶器皿非常少(清代水晶器皿多仿玉器)。水晶朝珠仅是翡翠朝珠和 玉朝珠的替代品,也仅是王公大臣所用,后妃不敢使用,皇帝也不能使用。同样原因,清代也没有紫晶、芙蓉石和茶晶等其它玉石制作的朝珠,更无其它玉器。

黄氈晶

“白水晶”是一种透明至半透明的天然硅酸盐矿物,亦称“水玉”或“水精 ”,是水晶矿中最为常见、分布最广和质量较差的品种,在古代被称为“月石”。其色泽和玉有相似之处,有些“白水晶”色白莹润,有“水头”,与上等羊脂玉相似,尤其有些“白水晶”的结晶呈葡萄状,称为“水胆水晶”,在古代多作辟邪的玉佩,但在古代“白水晶”一直不属于玉和德玉。白水晶属于玻璃体,其颜色、质地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