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瓷器有什么特征?
瓷器的出土部位以及土质对于出土瓷有直接的影响。一般窑藏或窖藏出土瓷的瓷釉保存相对较好,颜色较为鲜亮,釉层中气泡疏朗呈桔皮状,瓷釉下有“冰裂纹”或“鱼子纹”等现象比较多见。而古墓等处出土的瓷器,瓷釉中的气泡趋于融合、聚汇,釉面呈“水锈”、“酥釉”现象,甚至出现成片剥釉现象。
古代瓷器在地下埋藏几百年、上千年,必然要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尽管瓷器不像金属器那样易生锈,但受潮湿及酸、碱、盐等化学物质的长期侵蚀,其器物表面与地下其它物质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出土的瓷器基本上可分为陶或瓷两种现象:一是坚硬如新、晶莹如玉、光亮洁净、润泽无比、叩击清亮,无任何受浸腐蚀反应。二是釉面酥松、脱釉、起斑点或粉化。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看器物本身烧成时的火候与工艺原料,二是与出土地点土质等有关。
瓷器的入土时间对其色彩的饱和度、透明度有不同的影响。而随着瓷器出土时间的增长,其色差会逐渐缩小。以清代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为例,晚清新出土或现代新仿品色彩饱和度和透明度均偏高、色差对比非常强烈;而清末和民国时期出土品由于出土时间较长,色彩趋于暗淡,其透亮度较低,色差减弱;而新仿品,虽然也做了一些入土仿旧痕迹,但由于时间过短,色差对比依然非常强烈,其透明度也很难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