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现代瓷器好?
现代制瓷业虽然也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可以制作仿古瓷,也能够烧制出类似古瓷风格的瓷器,如,民国时期仿成化的薄胎开光青花瓷就很逼真、形神兼备。如果把这些民国仿品与成化真品放在一起相比较或单独摆出来,对于没有见过真品的人或没有真品作为标准器的收藏者来说,是无法加以区别真伪的。然而,如果把古瓷与新仿品的制作技法从陶瓷鉴定角度分析,则新仿品还是有“新”的因素和痕迹的。古瓷是在古代的技术和传统习惯的条件下制作出来的。其制作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现代仿品与真品对比中可以看出,仿品胎体不够坚密,胎质过于精细(一般制瓷原料均经过现代化的机械加工,所以粉碎得十分细碎,细而均匀),在釉下的玻化和黏接作用下,使成瓷后触摸起来有一种滑腻感,不够粗糙坚硬。而古瓷的制作原料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石碓方法将瓷土粉碎后淘洗细净,再制成成型原料,其颗粒比较粗糙,成型后又被较粗的垫饼和垫砂(脱坯用)所粘附,所以,在上釉烧成中,许多釉料被垫烧物所吸掉,这样,在成瓷后自然有粗、糙、干、涩的现象,尤其在放大镜下观察更为直观。还有的古瓷,因烧成时被垫烧物所粘着的地方釉较薄,所以,在厚釉部分釉就更加显得凝厚。如宋磁州窑和建窑等,釉薄处可见胎土。清三代官窑青花瓷胎体坚密,釉质肥厚,有很强的玻璃光泽,使人们误认为古瓷的“玻璃釉”超过了新瓷的釉。其实不然,古瓷在烧成时釉被垫烧物粘掉了一些,而现代仿品(或新瓷)则没有这一过程,釉可以被烧成固化的100%,所以看起来釉很玻璃化。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比较,古瓷在100%釉的部位(非被垫烧物所粘处)与新瓷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古瓷仍比新瓷的“玻化”釉厚重鲜亮。
新瓷拉坯和印坯都不够熟练,器物成型显得不太规整,器身还有接胎的凹痕,底部也有明显的“托砂”痕,器物口沿及圈足部分的线条不够流丽顺畅,这些都与现代工人技术不熟练有关。有的新瓷为了伪造古代工艺,也做出这样的痕迹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分辨的。
仿古彩瓷为了模仿古彩鲜艳的色调及凹凸效果,在制作技法上,一般是采用“挂釉”的方法,即在成瓷上涂一层很厚的釉料,再在釉料上装饰纹样,这样的青花和五彩效果都很艳丽且纹样有浮雕感。还有少数仿品是采用渲染法加彩进行二次烧成,这样制作的彩瓷也较为逼真,但没有采用“挂釉”法制作的那样有浮雕感。还有的仿品虽然也是采用“挂釉”的制作方法,但因技术不熟练或彩料选配不准确,烧成后色调不够鲜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般还有挽救的办法,即在烧成后把不理想的色彩部分用酸性液体腐蚀掉,再补画上色,所以,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