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50多克的清代寿字金锭?

植颖钰植颖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7世纪以来,随着欧洲殖民国家从南美洲掠夺的黄金大量流入国际市场,金锭价格逐渐走低。与此同时,中国商品大量出口西方市场导致白银持续外流引发银根紧缺,银贵金贱现象异常突出,因此从清朝顺治至咸丰年间,中国国内使用黄金非常普遍,黄金流通量很大。人们把金子做成“锞子”存放,有元宝形、船形、塔形、盘长形、扇形、双鱼形等形状,取其圆满和有余之意。由于金银在清代流通中是本位币,特别是人们把它作为财富保值、增值的象征,存金非常普遍,因此铸造了大小不同的金银锭。

金锭小者是1两以下及1两零星金子,通常称“小锞子”或“金叶”,是做首饰或购物零花钱用。如2钱5分重的寿字金锭等。金锭大者通常有10两、50两等,如10两的寿字金锭、50两的福字金锭等,通常是商家采购货物或官家给军士发放薪饷时所用。

1791年4月,天主教神父汤执中由山西大同赴热河,随身携带黄金1000“两”,“重仅一斤有奇”。1940年,英国史学家崔瑞德曾到北京一家首饰店用一枚50多克重的清代寿字金锭换购一件金佛像,折合3600个银币(约合3600元人民币)。因为清末银贱金贵,金子当时只按市价的五分计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