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出现什么瓷器?
明代是中国陶瓷成熟和鼎盛期。全国有数十处窑场,各具有独特的风格。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福建建阳、江苏宜兴、湖南石湾等窑场不但烧制技术各有独到之处,并且对外国影响很大,形成各窑的系窑群。明代在制瓷工艺上出现了永乐、宣德年间以铜为着色剂的鲜红釉,成化年间釉上用低温铁红和娇黄等色,成化、嘉靖、万历年间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在烧成上均达到最高水平。特别是明代创烧了著名的五彩和斗彩,为明代的突出成就。
明代青花瓷器,以宣德年间烧制最为精美,永乐瓷次之,成化瓷又次之,以嘉靖、万历年间为下。明清时景德镇有青花窑,专门烧制青花瓷器,其制品有仿宣德、成化的风格(见青花瓷)。红釉瓷有两大品种,一是鲜红,多在宣德年间烧制,釉色深浓鲜亮;一是海棠红,制品以弘治年间为佳,釉色浅匀。明代釉下绿彩亦颇具特色,但产量较少。(见红釉瓷)。釉上五彩一般在白釉器皿描绘以红、绿、黄、紫等色,构图、线条较呆板、稚气,色调浓艳不透明,其制品以嘉靖、万历年间为佳,弘治、正德年间次之,成化年间少见。(见五彩)。
斗彩,创于宣德末年,盛于成化年间。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坯体上刻划图案的设色部位,施以青料,罩釉后入高温烧成,然后在留出的空白部位上填以红、绿、蓝、紫等彩,再入炉经低温烧成,其制品称为青地五彩,亦简称“青花加彩”,明代的斗彩即属这种类型;另一种是在坯体上划出图案线条,施青料入高温烧成后,于釉上釉下用多种色彩供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