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国画怎么画?
先放几张图 这些是最近画的,所以可能风格上还比较接近. 题主说的是“画法”还是什么?我的画法就是按照笔锋运转的方向,画出线条,由线造型。比如你拿两支毛笔,一支圆头,一支尖头,然后各画出一道线,那么这两道线一定会有个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你所需要的“皴法”。(当然不一定非要用毛笔和宣纸,你用铅笔和打印纸也能做同样的事) 这个方法是我老师教的,他教我们基本功的时候常说,写意的关键在于笔法,而法来源于用笔的方法。
我个人的经验是,画时心中一定要有个“势”,比如这张树,我是这样想的——要表现它的挺拔,所以我下笔时要尽量突出它的挺拔,于是我就把树的一部分画得比较细,另一部分就比较粗且淡。 而画中的岩石,则是相反,我要让它看起来稳重又舒展,所以一咬牙就把它全部画得很粗且浓,最后果然不出我所料……
所以说,画画其实也是在你所画的对象和你自己之间来回摇摆的过程…… 下面这张山水是我在北京清华美院读研期间,第一次尝试水墨山水的创作。我用的是国画颜料,在宣纸上直接作画。整个过程还算顺利。 后来回到西安,我又尝试了一下在绢上作山水画,不过这次用到了重彩,而且是在不托底的情况下直接在绢面上作画,结果因为颜料过于浓厚,后来有很多地方都晕染开了,效果不太理想。
下面这张是前些日子所作,也是我近几年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在生宣上画没骨花鸟,由于技法熟练程度不够,画面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不过倒也颇有韵味。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实践上的关注点与西方绘画是不同的,造成了中国画用笔用墨与色彩上的形式差异,在艺术思维和哲学层面亦有不同侧重,并使两者在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上各有所好。中国画有着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紧密相连。
中国画注重以形写神,追求的是气韵生动、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既突出了画家的体验与参悟的重要意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谐调、“和”文化的心理特征以及整体观、和谐观和联系观。如中国花鸟画,不同于西方静物画仅具有表现静物的装饰功能,它还承载着抒情寄意、言志托物、表达愿望及寄托人生理想等功能。
中国画强调“书画同源”,用笔与用墨是其独特的造型语言。中国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方式,这是由毛笔性能和宣纸特性所决定的。笔墨是画家情感意志的载体,是画家情感意志的物化形式,是画家对物象的深刻记忆和准确把握的再现。在中国画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始终强调以笔为核心,以色助墨,以墨显色,色不盖墨、墨不伤色,墨不碍色、色不碍墨,设色追求“随类赋彩”,即按照物象类别特征施加色彩,以明示其本类的色彩倾向,如红花绿叶等,不作物象固有色、环境色及其光色变化的细腻表现,使中国画在表现上不受焦点透视的局限,而使用散点透视以获得“全景性空间”以及“可游可居”的审美意境。这些与西方绘画有巨大的差异,体现了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和文化精神。
在构图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绘画受科学的焦点透视的支配,讲求视点和距离,形成封闭的整体空间。中国画不受视觉范围的局限,以变动为常式,运用人的视觉生理特征和联想,在有限的画面中创造无限的时空,把整体和局部、近处和远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甚至不同地区的形象,用或集中或分散或对比等不同方式有机地统辖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形成了整体的、开放的、无限延伸的散点透视和透视中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在经营位置时,中国画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营造出空灵、自由的意境,使观者身临其境,获得了巨大的审美愉悦。这种构图方法既是艺术创新的成果,也体现了中国人生生不息、天人谐调、物我一体、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特征,体现了独特的中华审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