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纹饰有几类?
纹饰是装饰在陶瓷器物表面的文字、图形的总称,是造型、胎釉以外的重要鉴赏内容。纹饰在陶瓷器物上的应用早已有之,《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画绣缋之事、……青与赤谓之 维,赤与白谓之 缟,白与黑谓之 缟, 黑与黄谓之 绿,黄与青谓之 绥,五彩必也。”可见商周时期人们已将青、赤、白、黑、黄、绘饰在瓷器上,即是后世所谓“五彩”的来源。早期陶瓷的纹饰图案较为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趣味的提高,纹饰艺术也日益丰富,到了明代万历时期,纹饰已出现多色套绘,图案复杂,色彩繁缛。清康、雍、乾三代瓷上的纹饰图案,更是争芳竞丽、达到鼎盛。
陶瓷纹饰图案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文字纹、山水纹、器物纹、几何纹七种,每一种又包含许多具体图案,如植物纹中的牡丹纹、牵牛花纹,文字纹中的梵文、八卦,人物纹中的婴戏图、刀马人等等。历代陶瓷纹饰图案或随时代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异,或因不同时代的思想影响而变更,其题材和应用图案都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了解和研究陶瓷的不同纹饰图案,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文化思想和政治经济状况,从而有益于对陶瓷本身的断代。如婴戏纹产生于宋朝,流行于明代,是明清时期婴戏碗、瓶、罐等器物的主要装饰纹样,常表现三个、五个、八个、十一个、二十一个、百个孩童游戏的场面;莲生贵子纹是明清时期流行的吉祥图案;福寿延年、庆寿等纹饰是为统治者或庶民庆寿之用的器物纹样;耕获图、渔家乐等纹饰是清初社会经济繁荣,统治者励精图治、与民休息、重视农桑渔猎的写照,由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太平有象、万马归槽等是清初“康乾盛世”时政通人和的象征。又如历代瓷器上的缠枝莲纹,宋朝时绘法质朴简洁,装饰带较狭窄;明朝时绘法繁缛,莲叶硕大丰腴,莲瓣细瘦;清朝时绘法虽也繁缛,但装饰带变窄。又如唐宋时期因佛教盛行,出现了各种佛教纹饰,在装饰纹样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随后的各个时期则退居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