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古董瓷器?

梅珂扬梅珂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瓷器的鉴定有五大要素:造型、纹饰、釉色、款识、底足,这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所有关于古董瓷器的鉴定要素。下面笔者根据多年鉴定瓷器的实践经验,介绍一下如何从外形来鉴定瓷器,所谓的外形我们这里理解为款识、釉色、底足三个方面:

一、款识鉴定

款识又称落款、题识,一般写有年款、斋室款和器名款,一般以毛笔题写或刻划、模印在器物的口沿、腹部、肩部、背部、足底、流、鋬、系孔处,其中以足部铭文款为多。我国陶瓷款识始于隋,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其本身已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款识鉴定主要从款字内容、书法、章法、底色、款式位置,釉色,印款深浅来着手。

1、款字内容

一般陶瓷款识多为皇帝年号或帝王的名字,如“康熙年制”等,也有注地名、瓷窑名称等,如“景德年制”、“江西”、“景德镇”等款。明清时期还盛行一些寄托年款,仿他朝年款或后朝年款。因此,鉴定款识首先应注意款字内容。

2、书法、章法

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款识的字体各不相同,鉴定时应注意款字笔法、结构、间架、气魄、风格等。如“康熙年制”青花四字款,四字有两行的、“一”字的、“由”字的横写等三种。行书字体由康熙早期的笔道纤细,书写不太规范、笔力软弱,到晚期笔道变得稳健有力,笔画舒展开朗。

3、款识位置

鉴定款识位置不能忽视其重要性。例如五代越窑青瓷、宋代龙泉窑青瓷均为刻划款。五代越窑款识往往刻划在器物口沿处,而龙泉窑款识则多刻划在接近圈足的下半部。又例如雍正官窑款识,楷书款往往比其它朝代相对靠下一些,而且往往在器物的底部。

二、底足鉴定

底足是古陶瓷上最易磨损而难于仿制的部位,从底足上也能看出陶瓷制作时成型工艺所反映的特征,因此,底足鉴定极为重要。一般应注意底足上挖足的形状、胎体的薄厚、露胎、釉薄处的颜色,以及圈足内壁抛磨情况,是否施釉和釉色,以及受磨损程度,托在手上感觉是否重、坠手等。例如:鉴定元青花首先要看圈足,在元代早期大件器物的圈足较为粗笨,大多呈倒瓜状,并带有火石红,无釉面部分,呈黑褐色,用手触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清代仿造的元青花瓷器,其圈足一般较浅薄,器足内壁非常光滑,与真品存在明显差异。

三、釉色鉴定

釉色鉴定应从釉的薄厚、浓淡程度,釉面的光亮和莹润程度,施釉的方法,器物上各部位釉色的变化情况着手。如宋代汝窑青瓷,釉呈淡天青色,清澈淡雅,釉面常有细碎的冰裂纹和蟹爪纹等特征。明代官窑青花瓷器釉色,一般应是永乐、宣德肥厚滋润,呈玻璃、冰裂状,釉下有大小不等的气泡,正德、嘉靖以后瓷器,釉色发青,有波浪纹。明代民窑青花釉色一般都很青亮,“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的青花瓷盅,其釉色一般青亮,用手触摸时有粗燥感。如釉色淡白、润泽细腻,用手触摸有一种光滑的感觉,就应该考虑是否仿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