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雕龙瓷出现何时?
中国瓷器最早出现龙纹是在商代中期。商至战国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龙的形象基本保持稳定:马首蛇身、昂首、利目,细颈、阔鼻,张口。蛇身细长,盘曲于器物腹部,表面饰鳞纹,兽体以绳纹、雷纹衬托。商代龙纹装饰大多以模印法琢成,而西周以贴塑法形成浮雕。商周时期,陶器多以造型奇特、纹饰华美为主要特色,其代表便是造型奇特,装饰繁缛的“堆塑龙纹陶罐”。
到了秦汉时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充分发展,此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多元化,追求现实享受,陶器的题材也变得丰富多样,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闻名世界的兵马俑。而在龙纹在这一时期的装饰上呈现出简单化的趋势,仅见于一些高足豆、四系罐之类器物上。龙的形象与早期相比,眼睛变小,蛇身也更加纤长。秦汉时期还有砖瓦、铜钱上装饰龙的形象。
两汉时期,釉陶业得到了发展,并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在这一时期陶瓷艺术上,龙纹也作为装饰形象,继续传承和发展。西汉时期,龙纹在陶瓷上已不太盛行。东汉时期龙纹重新在陶瓷上出现。龙纹已由商周时期的写实风格演变成写意风格。龙角或为马角,或长或短;龙身有的像蛇形,身躯修长,多为两头蟠龙,一头上仰,一头下垂;有的为马首蛇身,四肢蜷曲,身躯肥硕,有的已开始呈现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头似驼、身似蛇的混合体形象,与后世龙的形象更接近。这一时期的龙纹大多呈昂首翘尾的形态,张嘴瞠目、身粗尾肥,龙身或呈“弓”字形,饰有云气纹、席纹、鱼鳞纹等纹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社会历史大变革和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变迁使宗教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陶瓷上龙的形象和装饰也发生了变化。东晋南朝时,龙的造型以单角为多,有的无角,有角也是二角,并且角形多为卷曲形,张口圆睁,龙的身体粗壮,身上也有鱼鳞、席纹、涡纹等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