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书法的真假?
谢邀。 虽然我不是专业学书法的,但是我的工作就是卖书法作品,所以也多少学习了一些关于书法鉴定的一些知识。 对于楼主所问“怎么去识别书法真假的”这个题目其实不太好答。因为现在书法市场的状况是非常复杂的,有大量的赝品充斥其中,这就给鉴定的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性了。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我觉的可能更多的只是收藏一些自己喜爱的书家的作品,而对那些历史上著名的古代书家或元、明、清时代的名家书法很少涉及罢了;而对于那些专门从事于艺术品投资的藏友来说,他们的眼光都是瞄准于市场上的那些所谓的名头大的书法家以及当代的著名书法家作品,当然也有部分是冲着那些名气不大而却功力深厚的书家的作品来的!他们知道这些作品市场前景怎么样,价格走向是什么等一些问题。所以说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审美取向都会带来对一件作品认识的深浅不一的结果来。那么作为我们普通的小众收藏者又该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可以先确定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审美取向来决定你要选择什么风格的书法作品的,然后再通过一些基本的判断方式来对自己的藏品进行一个粗略的判断,这样也可以避免你以后在出手时的损失。 我认为以下的几条经验你可以用来简单的判定一下你的书法作品的好坏。
1 笔法上,书法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笔画,也就是点画。如果连最基础的点画都不能表现好,那其他的就不用再谈了,这样的作品基本上可以判定为没有价值的作品。比如有些作者的字笔画细如发丝,甚至都看不清楚,这样的作品就算写的再好也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已经脱离了书法本身的范畴了。还有的线条过于死板,毫无生气的作品同样也不能算是合格的作品。
2 在结体上,结体的准确与否决定了这幅字是否耐看,从这一点上来评判的话就可以大致分出这件作品的档次水平在哪里了。
3 关于章法上的话,我觉得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中一定要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不然就是一篇垃圾。也就是说,在一幅书法作品中,每一个字都要照顾得到,不能出现一两个字特别突兀的情况。还有就是行距和字距的安排也要恰到好处才显得舒服,过疏过密都不妥。
4 从落款来看,落款的笔划要尽可能少些,不要太多,否则看上去杂乱无章,而且也会让整件作品变得没有重心感。至于印章的位置嘛就随意一点好了,只要不盖到正文就好了(特别是落款中的日期)。。。。
5 最后就是装裱的问题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建议而已~请谨慎参考哦!
优质答主
个人觉得,现在社会上的所谓“专家”都是骗子居多(尤其是某书协)! 比如前几年,有人拿某著名书法家的一幅字,到某拍卖行去拍。拍卖公司的人说是真迹。结果到了最后,居然被某些无良媒体和所谓的专家说不是。还拿出一幅画来比划,说他这幅画的某个地方和那幅字不一样…… 我靠!老子又不是专业鉴定师。
另外,对于“某某名碑帖拓本”之类的,我是不买账的。因为很多拓本的纸都破了,字迹都糊了,这怎么好得过来呢?而且这些拓本的价格通常都很便宜,几十块一卷。这种价格,连买个旧报纸都不值的玩意儿,你还想指望买到什么好东西吗?至于一些假印章什么的,就更没必要说了——一个章能值多少钱啊……
一、笔法
1、笔法是否纯正。在临帖盛行于当今书坛的现状下,出现一些在风格上极为相似某家的仿制品是并不奇怪的。但一个高水平的大师级作品与一个普通临摹者所差的并不是风格与形似,而是其笔法是否纯正。如张旭、怀素,王铎的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他们的作品中每个草字中都笔笔有来历。真迹看笔法纯正,赝品笔法生硬而呆板。
2、笔力是否充沛。笔力是一个人书法功力的直观体现。王铎的代表作品,皆笔笔用力,笔笔有力,可谓笔笔见精神,真迹落笔重而收笔韧,行笔沉稳有度,而赝品浮力欠缺,显得干枯空疏。而诸如黄庭坚、张瑞图等书家的作品用笔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一波三折,赝品中很难再出现如黄、张等书法家笔力遒劲、郁勃之雄风。
3、墨法是否灵动。笔法决定结构的造型和笔划形态,而墨法则是笔法在运动过程中的生动性,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真迹通常会根据情感和笔触运动中自然产生的韵律而运用各种润墨、渴墨、涨墨。而作伪者在墨法上常常显得生硬机械,毫无动感和节奏感。且真迹是“写”出来的,赝品是“画”出来的。
4、结字是否合理。字形的大小,偏旁部首的间架比例关系、重心关系、疏密节奏关系,都是结字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一些作伪者在掌握了张瑞图、王铎、傅山等明清名家的笔法后,往往会在结字上过于追求形似,而在实际比对中常常可以发现,他们在形体上往往因过于夸张字形和过于拉阔字内空间而显得造作。
二、章法
在对一件书法作品的真伪鉴定时,还应该注意它的章法。一件作品的用笔、结字再形似原作,如果在章法上没有很好地体现原作的特征也是徒劳。比如王铎的大草,其作品大都是长篇巨制,单字上是字字独立,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气势上却是气脉不断,浑然一体,这种大草的章法特征是王铎学习王羲之、张芝、怀素等人的大草笔法后的创新。他晚年创作的所有作品都会具备这个特征。而那些作伪者,往往会在整篇作品上出现大、小、重、轻等字法上出现规律性现象,其章法往往显得散乱无度,且字里行间距不合理,整体布局不紧密等缺陷。
三、材料
一幅古代书法作品的载体,主要是指它采用的纸、绢、墨、印等。古代存世的书法作品以纸本为主,绢本次之。纸张是判断中国书画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历代不同年代的纸张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五代至宋初的作品多为麻料纸;宋明多为竹料纸;清代中期多为藤料纸及皮纸。从墨色方面判断古书画的真伪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宋代的书画其墨色会显得黝黑而富有层次,伪本则多为乌黑而无光彩。清代中期吴昌硕的篆书,所采用是烟墨,其书法作品的浑厚和凝重的格调与烟墨的高质度和漆黑的色彩密切相关。
四、装裱
对于古代留存下来的书画,其装裱的工艺和用料也是辨别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如一件宋代的书画作品,如果在包首、题签或拖尾中出现了超过那个时代年款的字,那么此书画作品的真伪就很可疑了。而民国时期装裱修复的王铎作品,大多为吴昌硕题签,而吴昌硕与王铎相隔明清两代,如果出现王铎的长款而吴昌硕的短款,这在装裱的常规中是很容易辨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