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书法哪个好?

强惠萌强惠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佛经的基本文本之一,是历代书家们最为熟稔的范本;二是其内涵极为丰富,可解读为般若学、唯识学等多种佛学思潮的理论结晶,因此,也成为各种流派的书家争相效仿的“经典”。 历史上书写此经的书家很多,水平亦参差不齐。我们通常所见的版本,一般是以唐代玄奘译本和北宋施肩吾注疏合编而成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底本,即俗称的《心经》或《玄奘心经》,全篇仅二百六十字而已。

对于《心经》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其中提出的“照见五蕴皆空(sǎng)”等核心命题了。对此,后世多有注解,而最具代表性的则要属南宋时期慧洪撰写的《禅林僧宝传•五祖法演禅师传》中的一段记载—— 五祖法演初居嵩山时,一日见二鸟飞鸣戏跃,因成一首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后往京洛,道逢一衲子谓曰:“和尚前日曾作‘人从桥上过’偈否?”演言:“有之。”衲子曰:“未是根本语也。”遂以《般若》经中“色空”义问演曰:“如人渡河,正用其意,当如何说?”演良久乃悟,礼拜乞教。衲子曰:“‘人行桥上,桥不见人;人行桥下,人不见桥’”者,此是“色空”根本语。演礼谢,依指示阅《般若经》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段,数遍,豁然大悟云云…… 这段记载颇有意思,慧洪认为,这一公案中的“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并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要旨所在,要真正领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谛,还需进一步阅读佛家的根本典籍才行。当然,这显然是在宣扬禅宗的宗旨了。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宋代的地位非同寻常,以至于连一向标榜“不立文字,不借文字”的禅宗大德都不得不将之视为根本经典来加以推崇。

事实上,对于许多禅宗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他们公认的必读书目并时常引用,比如临济宗黄龙慧南就曾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金刚经》并列,视为参禅的重要法门;而曹洞宗云门文偃则更是视其为“入道要门”—— 在我看来,这些说法无疑都是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极高评价。不过,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由于佛教思想千差万别,对同一部经的解读自然也就因人而异了。所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那些书法作品大都是书家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并无一定之规可言。

至于题主所提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是对应不同书家和作品的风格来看待:就我所知,现存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作品大多属于行草书范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当推以下几位—— 二、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原作本身的内容着墨了:这一点我想各位可能都不是很熟悉吧!比如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位僧人因为不懂汉语而被唐太宗下狱受尽折磨。后来,他找到一位擅长翻译佛经的老和尚帮忙。老和尚在听完他的遭遇之后,便为他写了一首偈诗,并将这首偈诗刻在了石碑上以示警戒: “若以色相求于我,此人即是痴狂汉……” 这首诗虽然不长,但却深刻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现实状况。所以说呀,我们在鉴赏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去体会一下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噢!

优质答主

你问,我答! 先发一段作品给大家看看(不是最好的),最近忙没时间写好的… 这个字我是这样写的…… 心经是梵文字体,而小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是繁体的“心”经; 小楷的“心”经呢是我最喜欢的王宠的小楷字体写的。因为王宠的字看着就舒服,清秀、精致、灵动又有韵味。 我觉得,学小楷的话,还是要找个自己喜欢的风格去临摹,毕竟自己看着也舒服不是吗~

卓政伟卓政伟优质答主

如果要从字面意思上来解读的话,心经的内容是关于教化众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所以如果自己对书法的笔法、字势、整体布局等都没有把握的话,那么还是选择找真正的名家来求购一幅比较妥帖。

如果从字音字意以及书法上来说,一幅好的心经书法作品必然是在选帖、读帖、临帖等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以《心经玄义》来言,以《心经略疏》来解,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读,心经书法作品想要有好的思想内涵,这是要做的基本功课。然后选一种碑帖,读透碑文的字势后开始临摹,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如此循环往复,循环往复,日久天长自能成文。

此外,一幅好的心经书法作品,其在结字上,字与字之间在紧密连接的同时还各有起势,有起有收,有伸有缩,有纵有横,有轻有重,有实有虚,运笔上或急或缓,跌宕起伏,布局上疏密有间,相得益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