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书法作品?
多形式的书法,一般指的是篆书、隶书、草书等的“形式”的变化,而不是指这些书体的字形的简单变化或装饰性变化(如篆刻); 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草书是最适合进行“多形式创新”的书体——因为草书的“基本形态”可以极其简化; 所以,真正以“多形式创新”为目的的书法创作,基本上都是采用草书来进行的…… 一、从单字的角度来说 1.大草的变形和组合 上图是当代书法家刘一闻先生的楷书作品,下图是他的草书作品《千字文》中的几个字: 是不是明显看出他写的草书比他的楷书要更简化?甚至可以说已经不算是草书了!但是,即使这样,依然可以看出他是用“汉字”书写的——所以,还是属于我们传统书法的范围,只是这种作品看起来有些怪异而已。 但如果将上图的那些字,变成下面这个样子之后呢——“多形式的创造性书法”就成了“伪书法”或“非书法”了。 这样的“变异”是不是过于夸张了呢,完全看不出这是“汉字书法”! 那好,再来个对比图看看: 如果把上面的图片变成下面这张之后呢,就明显能看出来这是“汉字”了么?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王羲之的草章草呢?当然不是!因为其用笔和结体都不符合“标准草书”的特点。 其实吧,所谓的“王体草书”也是现代人给贴的标签罢了——古代人谁会把这么写草书的王羲之称为“王体”啊? 因为这个原因,我们通常认为唐太宗的《兰亭序》才是王羲之的真迹,而“王体”的说法则是现代人的创造。 当然了,我这里举的王羲之的例子可能有点偏颇:因为目前所有的有关古代书家的帖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类似于现在这种“变形”的情况——这很正常嘛,因为古人是在一种很随意的状态下写成这些内容的,而我们现在的书法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却必须认真考虑一下每个字该如何去写了,当然不能像他们那样随意了——就像我们去照相馆照艺术照一样,不可能像平时自己自拍时那样随便摆姿势了吧?
二、从章法布局上来说 上面是我以前发的一篇帖子中的一个内容节选,大家可以看一下其中的局部(为了便于大家看,我把那些小图都放大了些)——这是我曾经用过的一个草书字帖中的某个片段,作者应该是将这个帖的字进行了一定的变形处理。 我个人觉得在整篇作品中,这种写法虽然看起来很美,但不够协调;其实,对于小草来说,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这种字体,否则很容易显得突兀。 在整个作品中,我觉得作者只对中间部分的字进行了适当的变形处理,而两边则基本还是用了原来的字形,这样的话就显得比较合理了——至少没有特别抢眼的部分。 但是,即使是这种“变形不大”的草书作品,也已经是很难被人接受了的了…… 从这幅图中也可以看到,作者除了对个别草法定型以外的所有笔画全部都加上了顿笔…… 这也是很多现代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喜欢用的手法之一:为了追求某种感觉,而故意将某些字的某些笔画加重。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很好看,但却失去了传统书法那种“简而精”的美感。 因此,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多次讲过:草书之所以被称作是“章草”“今草”“大草”“狂草”……等类型,就是因为其“形”的差异所致。而这些差异,其实就是由“草”的特征所产生的——比如,它的笔画多、字形变、笔法复杂等等因素所造成的……所以,如果要进行草书作品创作的话,就必须按照这个来创作才行。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草书了。 因此:要想进行草书类作品的创作并达到一定的高度的话,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草书技法之外,还要熟悉历代草书家的特点及他们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风格的草书写出各自的风采来吧!